11月8日下午,在汝州市温泉镇朱寨村一座三层小楼内机声轰鸣,只见一楼大厅内,两排缝纫机前坐满忙碌的妇女,老板朱向阳那在期间来回穿梭,不时指导一下工人。
“我18岁就到广东中山一家帽子加工企业务工,一干就是五六年。”说起早年外出务工的事,38岁的朱向阳打开了话匣子,“那时候工资待遇相对较低,一个月能挣千把块,不过厂里包吃包住花费较少,初时觉得这个工钱还可以,就安心在厂里干活。”
正是在这安稳的工作期间,有心的朱向阳熟练地掌握了帽子制作的工艺,心也慢慢大了起来。“在车间干了几年后,与厂领导混熟了,就帮着他们招工,那时候每年春节过后再去广州,我都带着不少同乡去中山打工。”
2011年,朱向阳和同在厂里务工的妻子一起回到朱寨村,准备创业在家乡大干一场。“那时候广东那边的车间工人流动性大,像我这样在一个厂里一呆就是10年的很少,正因为如此老板特别信任我。”朱向阳说,回村创业办帽子代加工点,厂里的老板很支持,答应提供订单、原料等。
务工企业老板的承诺给了朱向阳一颗定心丸,让他创业的信念更加坚定。回村后,在村里的支持下,朱向阳在朱寨村北建厂房、购设备,吸纳村里的妇女到车间务工。
“建车间、购设备花去100多万元,这在当年也是一笔不了的数目,不过我认定了这个项目要干就付出一切。”朱向阳说,他拿出家里全部的积蓄、又下银行申请了贷款,这才凑足了这笔钱。
“那时候向阳可是俺村年轻人的榜样,办的厂子也算是当时温泉镇的‘明星企业’。”朱寨村党支部书记朱学卫介绍说,“厂子已经吸纳了朱寨及附近村子女同志100多人务工,在我们这一带非常有名气。”
然而创业不是一帆风顺。2017年,汝州市规划廊道绿化建设,朱向阳建的车间临路近,被规划进廊道绿化带内须拆迁。建新厂村里没闲置用地,放弃事业朱向阳不甘心。最终在村“两委”的帮助下,在村东规划一块地,自建三层民房用来发展。
“最初几年是挣了钱添设备,再后来挣的钱又花到建房上,感觉流水不少就是手里没余钱。”朱向阳笑着说,“车间搬迁后2018年终于稳定下来,这一年我算了算代加工收入200多万元,不过代加工是微利项目,而我又想为老家人做点事,所以工资开得高,一年下来支付村民工资占收入的80%。”
“我现在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老板人不错,办事厚道,像我们在家照顾孩子的家里有事就忙,闲了就来干活,老板很照顾。”朱寨村村民于晓培说,之前她一直在务工,今年为了照顾孩子她留在村里发展,没想到在村里务工收也不错。
“下一步,我们要创立自己的品牌,目前正在做市场调查,定位目标客户群体后再有针对性的设计符合目标人群的帽子,逐渐扩大生产规模,吸纳更多的村民一起增收致富。”朱向阳说。(汝州市委宣传部 魏森元供稿)
来源:人民网河南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