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鹤山区位于太行山东麓,传统古村落遍布,乡风淳朴。近年来,鹤山区立足自然资源禀赋,找准乡村旅游、特色种植、光伏助力和能人带动等发展路径,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脱贫群众人均产业帮扶增收1500余元。
发展特色旅游让“山窝窝”摇身一变“香饽饽”
旅游产业发展是精准帮扶的一项重要形式,对助力脱贫群众增收、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鹤山区按照全域旅游规划,积极发展以“五岩山”为龙头的“北斗七星”和金线河(阿斗寨)乡村旅游。依托姬家山乡西村、东齐、王家辿、张家沟、后蜀村等乡村发展生态休闲旅游、民宿客栈和农业采摘等旅游项目,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旅游配套设施,积极引进旅游企业,切实夯实旅游产业基础。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引进旅游带贫企业12家,发展农家乐、民宿客栈28家,实现乡村旅游产业直接就业361人。
“想拥有自己的香椿树吗,快来西顶村做客,承包自己的香椿树吧。”镜头前,举着大拇指灿烂大笑的老者是鹤山区姬家山乡西顶村党支部书记司学平,他正通过视频平台对外推介着家乡特产“红油香椿”。
一个月前,西顶的红油香椿,给游人带来靓丽风光的同时,盘活了西顶村的农作物经济,走出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径。
而像西顶村这样挖掘自身资源优势带动地区经济,助力脱贫人口的案例,在鹤山区不胜枚举。就拿与之毗邻的张家沟、王家辿来说,他们深入挖掘自身独有特色优势,着力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拓宽脱贫群众收入渠道,更好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品质改善。
拉长产业链条让群众既“富口袋”也“富脑袋”
乡村旅游发展起来了,如何能扩大产业类型,拉长产业链条,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鹤山区也有自己的思考。
通过发展赏花旅游产业,积极探索跨区域合作模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截至目前,全村仅规模以上花卉苗木企业23家,从事苗木种植从业人员750余人,其中脱贫户就业人员达300余人,产业覆盖率达到98%。
“说起我们区的特色产业,光伏发电不得不提。”鹤山区乡村振兴局局长孙建华介绍。该区充分利用辖区内荒山荒坡等资源优势,投资4480万元建设了村级光伏扶贫电站项目,用于开发安置脱贫群众公益性岗位、发展小规模集体产业,进一步带动脱贫群众和村集体经济增收。
截至目前,鹤山区已累计发放收益分红1344万元,开发公益岗位311个,实现了无劳动能力脱贫人口和易地搬迁200户脱贫户光伏产业扶贫全覆盖,使“太阳能板”变成致富伞,有力撑起了脱贫群众致富和村集体经济稳定增收路。
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乡村振兴,人才是基石。
鹤山区通过深入实施“头雁回归”工程,注重致富带头人培育,引导有实力、有能力、有定力的有为人士回乡创业,发展特色扶贫产业,累计培育毕秋生、原建军、李丽红等创业致富带头人90人。
同时,该区组织产业帮扶经营主体开展企业管理、营销等知识培训,并有针对、有计划的对脱贫户开展订单式培训,带动脱贫群众集体“充电补能”,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智力”和动力支撑。
下一步,鹤山区将持续围绕脱贫群众的‘吃、住、行、游、购、娱’等乡村旅游要素做文章,完善相关基础服务设施,不断提升乡村旅游带动能力同时,加强村与村之间的合作,让好政策生根发芽,让好项目开花结果,让岗位能够持续不断,让群众不断提高收益,让日子越过越有奔头,获得稳稳的幸福。”(鹤壁市鹤山区乡村振兴局 闫艳芳 供稿)
来源:人民网河南频道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