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铁花引来网络直播,荒山绿化获得市委、市政府高度评价,村集体经济实现全覆盖……近年来,茨芭镇创新发展模式,把文化旅游、荒山绿化和产业扶贫相结合,抓重点、强基础、补短板,走出了一条绿色协调发展的道路。
文化旅游成茨芭新名片
今年春节期间,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茨芭镇山头赵村游客络绎不绝,每天晚上的打铁花表演吸引了周边数千人观看。正月十四晚上,人民网直播车还开进这个小山村,进行网络直播;五一假期,该村举行戏迷擂台赛、万人饸饹宴等活动。
“借助国家传统村落项目资金,我们村恢复了古寨门和古戏楼,整修了石板街道,并对村内的祠堂等古建筑进行了维修,建立了铜器队、秧歌队、打铁花队、舞龙舞狮队,每天到我们村旅游的人很多。”山头赵村党支部书记赵万选说。
近年来,茨芭镇依托丰厚的历史积淀和优秀的文化传承及优美的自然风光,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申报了山头赵、苏坟、齐村等3个国家级传统村落,申报了竹园沟等7个省级传统村落,聘请高校专家团队编制了镇区旅游规划,并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重点打造北部山区旅游线路。此外,上瑞里桃花(旅游)节、郏县农民丰收季、丰收中国过大年、年货大集等活动也吸引了众多游客。
生态建设扮靓茨芭好形象
“中蛇山上乱石堆,梯田绿化景色美。”5月25日,镇区北部中蛇山上绿意盎然,葱绿的侧柏和马尾松在微风中摇曳生姿。20多位村民在小树旁扒坑、浇水、封土。从山顶大水罐里引出来的清水滋润着长满新芽的小树。
打造森林家园,该镇编制了全域生态旅游规划和东、西蛇山森林公园建设规划,成立了林业生态建设总指挥部和东蛇山、中蛇山、西蛇山、莲花山、石嶥山及后勤保障督导等6个分指挥部,并以包山大户为主体,采用PPP模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林业建设,组织机械修建梯田,挖山栽树造森林。该镇栽植了1万余株党员“党建林”、10万棵学生“成才树”、800多亩社会“公益林”,并按照“一宅变四园”的目标,绿化了各行政村、自然村内的空闲地、小块复垦地等。
截至目前,全镇共投入绿化资金5000万元,开凿出1.4万亩造林梯田,投入机械2800台次、民工3万人次、开挖土石方38万立方米,建设了宽7米、长36千米的消防、造林通道,完成大叶女贞、侧柏、五角枫等各类造林树木12万株、花椒4万余株。完成村庄绿化1000余亩,荒山绿化1.2万亩,初步实现了“通道全覆盖、村庄园林化、荒山景观化、重点工程精品化”的绿化目标。
产业扶贫助力脱贫攻坚
“我家的3孔窑洞被旅游公司租用,每年有5000元租金。我还经常帮助公司干些杂活,每天能挣20元至50元。”北竹园村70多岁的贫困户冯兰说。
北竹园村是该镇10个重点贫困村之一。近年来,该村利用村内山清水秀、植被茂密、古民居集中、农耕文化保存完好的优势,申报了省级传统村落项目和美丽乡村项目,引资成立了旭融盛泰旅游有限公司,开发打造了北竹园鲁医河风景区。从2017年初开始,村里先后举办了山货大集、篝火晚会等,吸引了大批旅客观光旅游。目前,该村已开办8家农家乐餐馆,一大批贫困户走上致富路。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该镇积极探索产业扶持模式,实施土地复垦项目,在有条件的贫困村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对一般贫困户实施转移性就业,建设扶贫基地和扶贫点,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成立了郏县茨芭新能源有限公司,发展种植、养殖、光伏等产业;10个贫困村都成立有种植和养殖合作社。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干部。该镇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建立完善党员帮扶机制,对全镇383户贫困户实行“包帮、包扶、包脱贫”“三包”政策,镇、村干部每人包1至3户,一包两年,从政策、信息、技术、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帮扶,确保贫困户如期脱贫。以农产品电子商务为抓手,建立“党建+电商+扶贫山货”平台和“大美茨芭”微信平台等,推销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组织爱心人士、爱心企业参与扶贫助困、捐资助学,提供就业岗位,援建爱心超市等。
目前,全镇41个行政村已实现集体经济全覆盖,建立了1个产业扶贫基地、3个产业扶贫点,安排了100余名贫困群众就业,每人每天增收50元至130元。通过安排公益性岗位,使750名贫困群众实现了转移性就业。全部完成了10个贫困村的道路硬化、文化广场建设、路灯安装、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北竹园、北姚、苏坟寺、竹园沟4个行政村的市派第一书记项目也全部完工,10个贫困村的光伏电站已全部实现并网发电,每年可以向贫困村中的66名“三无”人员发放不低于500元的分红。153户危房改造任务已全部完工,脱贫攻坚工作顺利推进。
“生态立镇、产业强镇、文旅富镇、实干兴镇,作为郏县面积第一大镇,我们要加大建设美丽宜居生态旅游小镇步伐,努力在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进。”茨芭镇党委书记黄鹏说。(张鸿雨 李世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