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新闻 > 智慧县豫 > 特色小镇 > 正文

郏县:扶贫鼓擂响鹰城

郏县:扶贫鼓擂响鹰城
2019-07-31 09:13:02 来源:中华网河南

“俺村鼓作为全市唯一一家扶贫产品在现场进行参展,并且现场表演为产销会开幕式助兴,擂鼓声断断续续贯穿整个过程。通过展示表演,范寨鼓名扬鹰城,产销会期间,各地50余名客商有合作意向并现场主动索要联系方式,准备合作。”7月30日,谈及市首届扶贫产品对接会的感受,郏县渣园乡范寨村中原制鼓厂负责人张宪延自豪地说。

范寨村传统制鼓工艺,源于明代,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范寨村民王怀玉是王氏制鼓传统工艺的第七代传承人,清嘉庆20年(1815年),范寨村连年大旱,时年15岁的少年王合清逃荒至山西在洪洞县徐佳四排鼓作坊做了学徒,三年后,回故乡建了制鼓作坊,从此工艺在制鼓工艺郏县得以传承和发展。

几百年来,王氏排鼓制作靠父子或师徒言传身授,如今已传至第七代,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制作工艺上,不断地挖掘整理丰富了传统制鼓工艺,已日趋成熟,从选皮、制皮、蒸烤木板,制鼓桶、对鼓面、踩鼓、上钢圈、上钢钉,一道道繁琐的程序,一丝不苟,产品远销省外,在当时曾辉煌一时。由于王氏后人对传统制鼓的不重视,加上传统制鼓成本高,市场不景气,王氏唯一继承人因身体原因不能继续生产,王氏制鼓面临失传。

“俺村是省级贫困村,带领村民增收,发展扶贫产业是俺村发展的当务之急。为增加村集体收入,发展扶贫产业,2016年7月,新任村两委开始酝酿筹集,准备重建鼓厂。2017年3月,3户村民出资,王氏传统制鼓传承人以技术入股的方式参与鼓厂的筹建,前期每户村民投资5万余元,以村集体的名义建成了中原制鼓厂。因制鼓每个程序纯手工,需大量人力,村内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都来俺这务工,目前已带动8户贫困户就业,每人可实现年均增收10000余元。”张宪延说。

“鼓桶木材要选取树龄长,树径大,木质密实的椿木、槐木、榆木、柳木等,手工锯成鼓桶材料后,用锯末暗火熏烤7天后,晾晒7天,再经锯末暗火熏烤7天,前后经过21天的“两烤一凉晒”后,木材才能在使用过程中永不变形;鼓面牛皮选取也很讲究,牛皮要选取本地红牛牛皮,整张牛皮上不能有针眼等伤痕,否则不能使用。新鲜牛皮购回后,人工用刀片刮掉牛皮上面的牛毛和多余附肉,在刮的过程中,用力要均匀,刮出的皮子厚薄均匀。最重要的要数人工踩鼓,一面鼓成人要在上面来回踩6个小时,整盘鼓光踩面固定需要12个小时,需固定工、踩鼓工10余人共同完成。由于选材精细,做工精良,音质响亮,鼓的使用寿命可达30年之久,深受全国各地客商喜爱。产品远销周边县市、河北、青海、山东、湖北、湖南等地,产品销售售收入由原来的10余万元增加到现在的60余万元,村集体可增加年收入10万元。”

“目前,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申报成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申报中,将来我们接着申报国家级、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扩大生产规模,新建鼓圈木材加工车间、熏烤车间,生牛皮加工处理车间,张面踩鼓车间,成品展厅等,实现传统制鼓流水作业生产,做大做强制鼓业,让范寨鼓响遍全国,让范寨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美。”面对未来,张宪延充满信心。(孙文涛)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