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犸新闻·东方今报记者 崔峰/文图 萌友 成栋
现年29岁的冯艳青是济源市有名的核桃电商达人。2014年外出务工帮助家里脱贫的她,告别城市的白领生活,返乡创业,在不断做大自己事业的同时,积极扶贫帮困、回馈社会、奉献爱心,成为当地的一个励志典型。
返乡创业,致富路上初显身手
2016年6月,冯艳青怀揣自主创业梦想,回到家乡济源,成立济源市小浪底悯农商贸有限公司,开设“小浪底吃货”淘宝店,组织发展13名小伙伴一起创业,主要收购销售本地贫困户核桃、花生等农副产品。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冯艳青最初接触电子商务时,对电商只有一些模糊的认识,根本不了解电商运营方法等。于是她就买了大量相关书籍钻研,主动参加各种电商学习培训,并从自己熟悉的农产品入手,在网上试着经营核桃、槐花、蜂蜜等家乡特产。
为了保证口碑,网店所售产品坚持人工手选、微利经营、无理由退(换)货,形成了良好形象和口碑,“小浪底吃货”淘宝店多次荣获“金牌卖家”称号。
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下,冯艳青先后完成 60 亩香玲核桃自备基地建设,形成了自己的策划、运行、采购、加工及客服团队,开发销售核桃等农副产品30余种。
2017年双“十一”、双“十二”两天,淘宝店铺核桃单品销售额突破100万元,冯艳青也“一举成名”被称为“核桃姐”。
以身示范,带动产业做大做强
近年来,济源市坡头镇积极发展农村电商解决销售难的问题,同时谋求通过销售端的倒逼作用,逆向完善农业产业链条,加快农业的深层次变革。
冯艳青积极参加了坡头镇电商扶贫工作,具体负责全镇及周边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电商带贫、农产品上行、农产品品牌建设及贫困户电商扶贫订单管理工作。
建设坡头电商扶贫大卖场。她通过在栗树沟村建成集农副产品展示、线上线下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全市首家镇级电商运营中心,组合10个村包装20余类90余种农副产品入驻卖场,身边现有产品提升品质变成“网品”,激发了群众“触网”经营热情。
开展电商技能培训。按照“1 N”模式,冯艳青带头组合10余家电商、微商企业,组建电商孵化团队。结合自己销售实践,撰写了适合农村开展电商培训教材,举办坡头镇首届农村电商技能人才培训班,采取课堂教学、现场观摩、现身说法等形式,培训电商从业人员84名、建档立卡贫困户30余人。
加强内外电商平台合作对接。积极与淘宝网、天天商城、惠农网、抖音短视频等电商平台对接,建设坡头农特产品、特色手工艺品等特色专区,拓展电商企业销售渠道。
2018年双“十一”当天,坡头镇农产品销售总额达到150万元、双“十二”突破60万元,电商企业全年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
拉长产业链条。发挥销售端倒逼作用,对农产品进行电商化统一加工包装和二次提升开发,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帮助石槽沟、郝山、大庄、柳玉沟、白道河、校庄等村对贫困户种植的农产品,以高于市场价0.5-1元的价格收购,统一进行再加工、包装、销售,初步形成产业链条。
2019年1月份,坡头镇石槽沟村销售“石庆”牌富硒集锦近3000件,村级增收6万余元;大庄村销售“大庄红”牌大礼包2500余盒,村级增收4万余元;郝山村销售“西霞湖”牌石磨面2000余袋,村级增收3万余元。
主动带贫,促进群众脱贫致富
据了解,坡头镇是济源的核桃之乡,全镇核桃种植面积2万多亩。但过去产品品种单一,核桃成熟时全靠经纪人一次性收购,收购价格低,群众利益难以保障。
冯艳青主动与86户群众(其中贫困户30户)签订了核桃收购协议,让贫困户的收入更有保障。坡头镇留庄村村民,李春先家的20多亩核桃,现在全通过冯艳青销售。和过去卖给经纪人相比,售价更高、更稳定。
搭上互联网快车后,“地还是那些地,人还是这个人”,但从种植方法到经营模式,均发生了深刻变化。
过去李春先家的核桃地几乎撂荒了,现在施农家肥、深耕等精细管护一样也不少。核桃只在成熟时出售的老传统也变了,现在核桃刚结果就开始出售,一年要卖好几茬。李春先原先在外务工,现在已返回家乡,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核桃种植上。
在冯艳青的带动下,电商扶贫在坡头镇风生水起,初步形成了两种模式:
一是“电商帮卖”模式。按照“电商管销售、合作社管标准、贫困户管生产”的思路,优先选择贫困户自产农产品,开展包装、销售等服务。实现全镇166户贫困户电商扶贫全覆盖,带动80余户贫困户创业就业。
同时,通过订单收购、以销定产等方式,引导109户建档立卡户发展特色小麦、花椒、绿豆、山野菜等特色农产品近600亩。
二是“电商帮带”模式。通过逐户走访,对有培训愿望、适合发展电商的贫困户,量身开展培训帮带,全面掌握电商知识,熟练运用操作流程,帮助12名贫困户开始电商就业创业。其中参加第一期电商培训的栗树沟村贫困群众王超杰,就是通过帮带在电商扶贫大卖场实现了就业。
2018年9月栗树沟电商大卖场被评为济源市电商扶贫示范基地。冯艳青的事迹也先后被农业农村部官网、新浪网、百度网、腾讯网、网易网、河南日报、河南电视台等多家省级以上媒体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