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又一台的工程车辆行驶在乡间小道,一间间“双违”建筑被钩机拆除,旁边的铲车及时将建筑垃圾倾倒在运土车上,洒水车紧跟其后,将施工中产生的扬尘及时抑制,减少大气污染,现场负责指挥的“乡派第一书记”和村“两委”干部们工作热情高涨……这是近日记者走进渣园乡看到的场景。原来,该乡为推进各项重点工作,积极探索下派“乡派第一书记”,为25个行政村分别下派一名“第一书记”,为各项重点工作提质增效。
据了解,该乡按照“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选出最合适的人选担任“乡派第一书记”,对不合适的人选及时更换,同时将选人用人与驻村工作经费挂钩,有效解决了“开了方子”却“抓不了药、治不了病”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该乡“乡派第一书记”与村“两委”干部“同责任、同担当,同奖惩”,他们通过“网格化+战区制”的工作制度,进一步激发了党员干部的活力,提升了他们的凝聚力,使“乡派第一书记”成为战区各项工作快速推进的“七大员”。
当政策宣传员。该乡各村的“三委”干部对村情比较熟悉,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有时存在对上级党委、政府的政策掌握不到位而造成群众误解,引发矛盾的情况,该乡“乡派第一书记”的参与有效解决了上述难题。该乡朱庄村因历史遗留问题,导致该村一条700米的断头路20多年都未打通。打通“断头路”需拆除该村村民吴长栓的院落及东西偏房,老两口以儿子、儿媳在外务工不在家为由,坚决不拆。得知此情况后,该村“乡派第一书记”刘文克多次走访入户,晓之以情,动之以理,顺利解决老两口的思想问题,他们最终同意把院落及偏房拆除。除吴长栓家外,还涉及12户拆迁户,其中8户属“一户一宅”,为使他们顺利搬迁,刘文克均入户向他们讲解政策,最终使他们的思想得到转变,从“坚决不拆”到“积极配合”,一举打通了20余年未解决的断头路。
当政策推进员。该乡不少村的“两委”干部是土生土长的本村人,有的甚至是家族的近门或者亲属,在工作中有时难免遇到“面子问题”甚至触及个人利益,进而影响政策落实和工作开展。“乡派第一书记”是经过乡党委考验的中坚力量,原则性强,他们能代表乡党委、政府协助村“两委”工作的开展,及时推进政策的落实。在大王庄村“双违”整治工作中,涉及到部分与村“两委”干部关系紧密的村民,该村“乡派第一书记”李自显则主动出马讲解、宣传政策,多次到村民家中座谈,最终取得了村民的支持,不仅解决了问题,也进一步增进了群众和村“两委”干部的感情。
当工作指挥员。该乡扶贫办主任李焰峰曾是黄门村的包村干部,对该村比较熟悉,了解制约村级发展的症结,对村内今后的发展有思路。在派驻“乡第一书记”时,他主动请缨到黄门村。入村后,他走访群众,了解群众之需,并组织村“两委”会议,研判“违建”户名单,带领村“两委”干部逐户做工作,指挥拆除抢占集体土地违建,最终把村民最期盼的多年未打通的“断头路”打通。
当攻坚战斗员。该乡在推进各项重点工作中,部分村的“两委”班子成员少,又恰逢农忙季节,村“两委”干部的工作压力大。该村“乡派第一书记”谢自伟到村后,坚守第一线,较大缓解了村干部的压力。“谢自伟到我村工作后,真是给我们林村帮了大忙,工作细心,责任感强,让我工作上省了不少力,可以说,我们林村很多工作的成绩,都也凝聚着谢自伟书记的心血。” 该村党支部书记林志民对记者说。
当干群调解员。在村各项工作开展中,难免会遇到干群关系问题,“乡派第一书记”成为最佳的“调解员”。该乡小卢寨村在集体经济发展中,涉及到群众个人利益,信访案件较多。“乡派第一书记”王增涛带病坚持工作,作为乡里的老信访办主任,对信访政策了解较多,他积极协调干群关系,化解了不少的误会,缓和了干群之间的矛盾,成了群众的贴心人。
当群众公证员。“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村级工作大都繁琐而具体,有时难免会触及村干部个人利益,进而产生抵触情绪。该乡宋堡村“乡派第一书记”宋江涛,在各项重点工作推进中坚持公平公正,一把尺子拉到底,既保护了群众利益又维护了集体利益,得到群众信任,村“两委”干部的认可。
当工作监督员。工作高标准是取得成绩的前提。该乡叶庄村 “乡派第一书记”张志强积极参与村内的各项工作,对乡党委、政府安排的每一项重点工作及村里的重点项目,他都全程监督,把好每一个环节,确保了工作的成效,被村“两委”干部称为“工作成效监督员”。
“我们的‘乡派第一书记’在巩固‘双违’整治、安全检查、矛盾排查、秸秆禁烧、防汛抗旱、环境保护和四水同治等各项工作中,始终坚持关口前移,触角向下延伸,做到各项工作不留死角、不留盲区、不留隐患,为基层工作添加了活力,对推动全乡各项工作协调发展,下活全乡工作整盘棋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优化选人用人机制和考核机制,让有能力、敢担当的、有胆识的人加入到振兴乡村的队伍中来,让我们渣园乡建设的更加美好!”该乡党委负责人对记者说。(王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