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郏县堂街镇坚持“聚焦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脱贫”的工作思路,以“加大学习培训、大力发展产业、寻找特色致富之道”为抓手,积极推进抓党建促脱贫各项工作落实,走出了一条“党建+扶贫”的乡村振兴之路。
“两位书记”常奔忙 基础设施有保障
寺后村位于堂街镇东部山区,早期道路泥泞不堪,一下雨村民就要踩着泥水出门。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寺后村党支部书记姬建国和驻村第一书记岳亚雷就积极到相关部门汇报村情,多方筹措资金,申请相关项目支持,对村内道路进行硬化、美化、绿化,对村内陈年垃圾进行清运,道路两旁种上了青翠的雪松,建起了广场、村室、卫生室等,如今寺后村已变成山清水秀的宜居村庄。据统计,自2016年以来,寺后村硬化道路9200余米,整修道路2500余米,更换电力线路4000余米,在全村铺设管网9000米,做到了自来水全覆盖,群众用电、饮水、出行等问题得到解决。
寺后村的基础设施改善只是堂街镇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缩影,目前该镇8个贫困村均实现了“六通四有”,即通水、通电、通路、通客运班车、通广播电视、通宽带,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有标准化卫生室、有体育健身器材、有合格乡村医生,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村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支书带头干事业 第一书记来帮忙
堂街镇圈李村是郏县有名的花生种植基地,为了发挥这一优势,圈李村支部书记李松行带头成立了河南省宝象山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结合省派第一书记专项扶贫资金,购置了花生破壳机、色选机、内外加热榨油机等油料深加工设备,实施了花生深加工项目。该项目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6万元,同时吸纳了有劳动能力的3名贫困户进厂务工,每人每年增收2000余元。
仅有花生加工厂和光伏项目,还不足以带动全村群众整体脱贫。为了因地制宜找准方向,圈李村第一书记刘斐多次邀请平顶山学院“博士服务团”成员到村开展调研,根据圈李村土地、水质、气候等特点,最终决定开展羊肚菌种植。项目虽然确定了,但村民们却不敢尝试。这时,圈李村支部书记李松行又是第一个站了出来,他号召村两委干部们共同试种羊肚菌,待项目产生效益后,再带领群众们共同参与。
如今的堂街镇,8个省级贫困村均建有光伏发电站,每年为村增加集体经济5-20万元;同时上李村、孟庄村、小谢庄村、寺后村等村形成了红牛养殖产业集群。这些产业的发展,为贫困群众创造公益性岗位30余个,户均增收超过2000元。
提升干部能力 发挥堡垒先锋作用
2017年以来,堂街镇不断加大驻村扶贫干部及村“两委”干部理论、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党员干部“双带”能力,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推动产业升级、发展特色农业中的帮带作用,培养出一批致富带头人。
堂街镇党委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等方式:一是组织各村党支部书记、驻村第一书记学习培训,让村干部在脱贫攻坚中发挥更大作用;二是积极参加县举办的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提高致富带贫能力;三是邀请县畜牧局、农业局、科技局的专家到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户种养殖技术。
龙王庙村支部书记张盈灿参加完致富带头人培训后说:“脱贫不是等靠要,必须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让他们发展产业,通过自己的劳动增收脱贫。但贫困户家底薄,折腾不起,作为党员干部,我要首先行动,这几天学习我已经有了大体,回去后试种集中经济作物,总结出经验和路子,等到实现收益,再在村里推广,争取带动群众致富。”
今年以来,堂街镇已累计组织人员外出学习、观摩10余次,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50余人,在镇内开展实用技能培训5次,参加培训人员800余人次。
“我们坚持‘聚焦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扶贫’的工作理念,通过选优配齐‘两委’班子,落实脱贫攻坚责任体系,加强技能培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壮大集体经济、建立党员联系贫困户制度等方式,将组织优势转化为精准扶贫优势,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堂街镇党委书记高永伟说。(高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