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温室大棚少,大多都是冷棚,冬天只能种点绿叶菜。现在政策好,政府扶持我们建了有机蔬菜温室大棚,保证了一年四季各种蔬菜的种植,满足了市场需求,也增加了我们的收入。”2月1日,在息县彭店乡尹湾村的有机蔬菜温室大棚里,负责人邓万生和工人们配合默契,采摘、搬运,一派繁忙景象。
芹菜、番茄、茄子.....各类蔬菜一筐筐的摆放好后,运送到县里的农贸市场,再由各大超市收购。为了抓农时,让自家基地生产的有机蔬菜早日上市销售,邓万生顾不上休息,从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
今年44岁的邓万生,从小在农村闻着泥土香,走着田间路长大。虽然早年在外务工,却难舍田间泥土带来的家乡情。2013年,邓万生决定返乡创业。
回到家乡,做足养殖方面的功课,邓万生便开启了养牛之路。从门外汉到内行专家 ,邓万生一步步摸索,一点点总结经验。如今已有百十头的养殖规模。过程虽辛苦,但收益也是乐观的。
考虑到养殖业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县环保局为邓万生的养殖场新建了大型沼气池,通过干湿分离,将产生的污水全部导入沼气池。
“粪便经过高温发酵处理后,施入农田,我可以以养牛为依托,培育蔬果,这样循环不浪费又增收。”建成的沼气池让邓万生看到了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商机。
在脱贫攻坚相关政策的支持下,2016年,彭店乡党委政府帮助邓万生发展起了蔬菜大棚种植。不仅减少化肥的支出费用,土地的改良还促进了农作物增产。
种菜是个手艺活也需打通人际关。邓万生多次前往山东取经。最终总结出了秸秆养牛,牛粪发酵施肥培育蔬果,废弃蔬果制成酵素又转化为肥料,变废为宝的高效循环发展模式。
“这种黄色的叫‘青春之歌’,黑色的叫‘巧克力’,红色尖状的是‘卷珠帘’,圆状的是‘小红玉’,通过沼液和酵素双重培育,绿色有机循环种养,保证了蔬菜品质,深受市场青睐。”看着这满园涨势喜人的小番茄,邓万生的笑容溢于言表。
一步一个脚印,能吃苦,肯卖劲儿,这种绿色有机种植模式也在邓万生手里逐渐的做强做大。目前已建成14个蔬菜大棚,13个有机蔬菜大棚。“不愁销路,赶到过节还不够卖,有时候我们采摘还没出棚,就已经被县里订购完了。”邓万生说道。
致富不忘乡邻。基地的有效发展也带动了村民就业,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今年68岁的脱贫户翁广琴就是受益者之一。刚采摘完蔬果的她说起邓万生,充满了感激之情。“俺丈夫得了食道癌,家里主要收入源靠我。除了家里农活,还能在家门口务工挣上几千块钱,生活比原来好多了!邓老板人实诚,有机菜不愁卖,跟着这样的人干,俺心里踏实!”如今,基地带动了当地28名贫困户就业,平均月收入都在3000元左右。
邓万生和翁广琴只是息县打造扶持产业发展示范点,实行“政府投资+企业运营+群众”模式而受益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2020年8月,息县充分利用省易地扶贫搬迁公司分配的易地扶贫搬迁剩余资金和市财政局、扶贫办分配的后续扶持专项资金2473万元,以及会同县扶贫办利用整合的扶贫资金1000多万元,实行“政府投资+企业运营+群众”的模式,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努力打造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发展示范点,在彭店乡、杨店乡等乡镇率先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食用菌香菇种植基地和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预计后续扶持发展基地建成运营后可提供近2000个就业岗位,将带动696户1397人的易地扶贫搬迁户平均每户年增收1.6万元。(息县县委宣传部 李梅 胡译丹供稿)
来源:人民网河南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