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新闻 > 智慧县豫 > 小城故事 > 正文

商城县:油茶给老区群众带来喜人变化

商城县:油茶给老区群众带来喜人变化
2021-10-29 08:32:03 来源:人民网

“男女老幼齐上山,掰得掰,摘得摘,腰里围个蛇皮袋,民间小调唱起来。”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长竹园乡白沙岭上,白色油茶花朵朵盛开,山区群众正欢声笑语喜摘油茶果。

花果同树,抱子怀胎,果实生长期长达400天,这一神奇树种就是油茶。

深秋十月,正是油茶最靓丽的时候。笔者走进大别山革命老区商城县,探访商城油茶的渊源,感受油茶给老区群众带来的喜人变化。

从自给自足到走向市场

“我们世世代代都吃茶油,从来不在外面掏钱买油吃,每年家里都备一大缸茶油,炒菜、炸面食、炕干货都少不了它。”白沙岭上,一位精神抖擞正在捡拾油茶果的老太太跟笔者攀谈道。

商城油茶历史悠久。据《商城县志》记载,自明嘉靖三十年,商城已有利用油茶的有关记录,而商城民间流传的对油茶的栽培、加工利用技术比史料记载的更为详尽。特别是商城县南部山区的农民不仅世代掌握油茶的栽培和茶油的加工技术,而且对茶油的食用、药用性能以及茶籽榨油后的副产品——茶饼的利用,都有独到之处。如用茶油治疗烫伤,涂抹面部及头发,预防面部皱纹和头发干燥等;用茶饼沤制肥料,配制农药,妇女用茶饼洗衣物、洗头发等。甚至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山区还有不少村民仍保持着这种传统俗。

随同采访的商城县林茶局副局长乐俊峰告诉笔者,之前因山区交通闭塞,物质匮乏,这种“树结油”的野生物种被发现后,其果实被榨油食用,成了山民们重要的食用油来源。

与油茶打了20多年交道的乐俊峰对商城油茶的发展历程了如指掌。

他说,新中国成立后,商城曾有两次油茶发展高峰期。一是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灭荒造林时期,全县响应号召大量进行油茶直播造林;二是2008年全国编制油茶发展规划,将商城纳入油茶发展重点县后,要求全县每年新增造林面积5000~10000亩。

开荒造林让商城油茶从萌芽走向壮大,从野生状态发展到有组织、有计划种植。

“种得多,结得多,打的油也多。除了自己吃、送亲戚,剩余茶油吃不完怎么办?” 不能局限于自给自足,于是一些脑子活络的种植大户把吃不完的茶油用来换东西或者售卖以贴补家用,这就是油茶经济的开始。

随着油茶的营养价值和功效不断被认知,“茶油无污染”“吃茶油健康”“吃茶油长寿”深入人心,购买茶油当食用油的人越来越多。看着茶油能卖钱,山区群众种植油茶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于是,商城县南部山区的房前屋后、荒山野岭、山路两旁都成了油茶的天堂。

从政府组织种植到到群众自发主动种植,既是思想的转变又是群众发家致富、追求美好生活的本能。

商城作家乔克清在《霜降去看花》一文中写道:“求学的后生,要交学费,娘从箱底拿出一卷浸有茶油的钞票,一五一十,一张一张,数给儿子。爹吧嗒一口水烟,在鞋底磕磕烟袋灰,撂一句,兔崽子要不好好读书,滚回家打茶籽!”这是那个年代山区群众家庭生活的真实写照。

茶油换钱交学费、盖房子、娶媳妇......油茶树俨然成为山区群众的摇钱树。

从食用油来源到经济来源,从自给自足到融入市场经济,商城油茶的历史嬗变诉说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但不变的是它始终承载着山区群众的生活重托。

从小打小闹到形成产业

当口粮变成商品的时候,必将促成一个产业的形成。两次发展高峰,让油茶从小打小闹渐成特色产业。

脱贫攻坚,产业为先。新时期,作为商城广大山区产业扶贫的抓手,油茶的价值和地位被重新认知。

对于因病致贫的长竹园乡新建村村民王云华来说,油茶给予了她生活希望。

王云华今年57岁,之前开过小型砖厂。因丈夫患有冠心病,2016年她家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笔者见到她时,她刚从山上打油茶回来,虽略显疲惫,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善于言谈的王云华告诉笔者,她家的油茶果已经摘完了,这是在合作社的茶山上给别人摘,一天可挣120元工钱。今年,她家采摘了2000多斤茶籽,能收入3000元。在她眼里,油茶树成了她家的救命树,丈夫看病、吃药全指望它。

下一步,王云华有着自己的打算,想借着信阳市油茶高质量发展的东风,流转山地、扩大规模。

同样在新建村,提起70岁的黄志银老人,让人羡慕不已,他一年靠油茶就能收入7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油茶种植大户。这不,在村部大院、文化广场、马路边全晒着他家的油茶籽。

据商城县教体局派驻新建村第一书记王作波介绍,作为富民产业,油茶已是新建村群众的重要收入来源。尝到甜头的村民隔三差五就会来到村里咨询政策,纷纷要求扩大种植规模。他们也已编制好全村五年规划,围绕“一河两山四园”,引进龙头企业合作经营,发展油茶采摘园、观光园,建设茶油深加工车间,开发化工产品、护肤品等。

笔者了解到,包括新建村在内的整个长竹园乡,目前已种植油茶12万亩,每户茶农年均增收5000元,年收入2万元以上的有200多户,被誉为“中原油茶第一乡”。

而在长竹园乡油茶发展史上有一位关键人物就是谢焕友。提起他,豫南地区百姓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是商城油茶产业发展的探路者,现为商城县长园野生茶油有限公司董事长。

当过教师,做过中学副校长的谢焕友独具慧眼。20世纪80年代时他就开始琢磨油茶产业,1998年他组建了商城县长园野生茶油有限公司。2007年,谢焕友成立了商城县长园油茶专业合作社。

谈起与油茶结缘的初衷,谢焕友说,一个是当地政府发展经济的需要,迫切需要一名有头脑、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把油茶种植户拢到一起抱团发展,提高油茶经济效益;二是自己有着浓厚的家乡情怀,一直想让“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茶油走出大山,卖出好价钱,带领山区群众致富奔小康。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有所为。推广好野生山茶油,进一步挖掘和利用好当地的油茶资源,争取把茶油畅销到全国各地,已成为谢焕友当下最重要的事。

“我们一定要借助东风,撸起袖子加油干,不断延长油茶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逐步走茶旅融合的道路。”谢焕友在接受笔者采访时激情满怀地说道。

如今,谢焕友的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辐射油茶基地18万余亩,促使当地5万余户群众从事油茶产业,通过产业带贫和务工等方式,带动长竹园乡及周边乡镇240户已脱贫贫困户户年均增收4000元,油茶成为当地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一支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商城县除重点打造长竹园“中原油茶第一乡”外,还按照“政府主导、统筹规划、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发展思路,在观庙、汪桥两个乡镇各建设一个万亩油茶示范基地,并且打造达权店大河冲,汪桥河铺,观庙赵湾、姚塝,河凤桥立新,伏山龙井河等10个200亩以上油茶标准园区。通过建设一批“示范工程”“精品工程”“亮点工程”,以点带面带动全县油茶产业提质、升级、增效,推动全县油茶产业做大、做强、做优。

据统计,截至2020年年底,商城县油茶种植总面积达24.2万亩,其中挂果面积20万亩;全县茶油毛油产量2210吨,年产值达3.98亿元。目前,商城县已成立油茶专业合作社40家,全县油茶合作社经营面积达16万亩,有8处1000亩以上的油茶基地,有年加工能力500吨以上的茶油加工企业3家,有油茶品牌3个。

商城县油茶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是商城县委、县政府强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撑。

据商城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县特色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范东升介绍,商城县在信阳各县区率先出台了《关于推进油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油茶新造林补助1000元/亩,按“5221”比例分四年兑现,即造林验收合格的当年每亩补助500元,第二、第三年分别补助200元,第四年补助100元,确保油茶产业从“幼苗期”进入“挂果期”。同时,商城县还在信阳市首次提出对油茶低产林改造进行补助。此外,在良种选育、技术培训、新技术应用、品牌创建、融合发展、市场推广、举办油茶花节等方面,县里更是全力支持,对发展油茶产业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现金奖励,争取让每一位种植户都能享受油茶高质量发展带来的红利。

从广种薄收到优质高产

经走访长竹园、达权店、冯店等乡镇,笔者发现,虽然商城县油茶总量已初具规模,但也存在着总体发展水平较低、品种杂乱且落后、低产林较多、茶油产量与发展面积不成正比等问题。

“长期以来,油茶种植存在着‘人种天养、广种薄收’的现象,我们商城也不例外。既得直面问题也得解决问题。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证明,油茶产业的发展,只要抓住了良种壮苗,就抓住了根本,抓住了关键。”商城县林茶局党组书记、局长柳士银介绍说。

10月18日,雨后刚晴,空气格外清新,沿着蜿蜒的山路,笔者来到了商城县林业科学研究所所在地河凤桥乡观音山村。

蓝色的天空,白色的云朵,青青的叶子,怒放的茶花,紫红色的果儿,树挨着树,山连着山,硕果累累、香气扑鼻;摘油茶的农人点缀在山间,如同欢快的音符在跳动;还有一群鸭子在山下的池塘里戏水,在深秋季节依然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据商城县林业科学研究所所长黄义林介绍,这一片美丽壮观的油茶园是他们的油茶优良品种选育基地,采摘工都是附近的村民,所采油茶果将用作育种和油茶良种选育交流。

据了解,商城县林业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75年,近年来主要从事油茶良种选育及油茶栽培、低产林改造研究,定期开展油茶栽培及低产林改造技术培训。2011年,该所与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协作,选育出了全省第一批豫油茶系列优良品种,结束了河南省没有自己油茶良种的历史。2015年,该所开始建设省级油茶种质资源收集库,现已收集油茶良种74个,已被批准为省级林木良种资源库。

“目前,我们所已经引进了几十个品种,其中适应大别山地区种植的有8个,发展最好的有5个。我们还将引进红花油茶,为茶旅融合增光添彩。我们是先试种,成功后再向广大种植户推广。经过我们推广的油茶品种不仅产量高而且挂果早、质量好,深受山区群众喜爱。”黄义林说道。

不仅官方在研究,在民间也活跃着一批“土专家”,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国家级林草乡土专家、商城县长园野生茶油有限公司技术员丁大国。

丁大国是一位普通农民,自幼生长在大别山野生油茶主产区长竹园乡,扎根深山区二十多年,痴迷油茶良种引进、繁育及推广,倾心油茶丰产栽培技术探索,在高接换冠为主要内容的油茶低产林改造等方面,掌握了独到的技术,并培养出了一大批油茶方面的农村实用人才。

他告诉笔者,经多年探索,他们目前采用芽苗嫁接技术培育油茶苗,原来野生油茶苗8~10年才会开花结果,每亩产量还收获不了5公斤茶油。而利用这项技术培育出来的优良无性系油茶苗3~5年就可开花挂果,每亩产茶油30~60公斤,产量明显提高,品质格外优良,经济效益也大大增强,被种植户广泛采用。

如今,按照“改造存量、提升质量”的要求,通过不断培育本地优良品种、改造低产林、推广高效实用技术,商城大山中的油茶也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商城油茶产量如芝麻开花节节高、质量上乘人人夸!

商城县牢记嘱托、努力践行,咬定油茶不放松,把发展油茶作为富民产业、生态产业、旅游产业来抓,不断实施“两茶一菜”四化工程,推动油茶高质量发展,力争让老区人民收获更多“金果子”,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商城县委宣传部 丁浩 曹良刚)

来源:人民网河南频道

(责任编辑:孟翔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