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杨树根系深入偃师商城遗址层,最早的“国家粮仓”考古挖掘困难
偃师商城遗址上,已被密密麻麻的大杨树占据
偃师商城遗址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国家粮仓”,其装满粮食够7万人吃一年。偃师商城的这项重要发现,瞬间引爆了媒体的关注。但对于现场考古工作人员而言,与发现的“国家粮仓”相比,偃师商城遗址最该关注的问题,是其严峻的保护形势。□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李长需/文图
树根盘踞给考古造成诸多麻烦
“你看这棵杨树,树根深入地下两三米,已经破坏了商城遗址本体。”去年12月27日,在偃师商城考古发掘现场,一位考古人员对记者说。
这棵大杨树的树根,位于偃师商城遗址囷仓考古发掘探坑的一侧坑壁。考古人员发掘时,并没有将其和树墩一起清除掉,而是选择了保留。突兀在外的树墩及两个树根的根系,在坑壁上清晰地裸露出来,展现出其对遗址本体的侵入与伤害。这些大杨树根系深入遗址层,挖掘困难且不说,其根系已把遗址层的夯土变得松散,给地层整理和判断带来困难。
这个囷仓,是在偃师商城遗址小城遗址上发掘的第二座囷仓。其西边紧临小城西城墙,北边紧临北城墙,且遗留有通往囷仓的小路,就是从北城墙方向过来的。
目前,囷仓的考古发掘,已基本接近尾声。记者在现场看到,探坑内,考古人员用白色石膏画出了一个大大的“圆”,这个“圆”的直径有近10米长,深不足1米。其“圆心”放有一个粗大的中心柱,直径约30厘米,深约25厘米,周边有不甚规律的小柱洞,分布较密集。基址有“十”字形或略呈“十”字形的柱沟(或隔墙)。
记者在现场所看到的,正是囷仓基址的底部。现场发掘工人发现其底部的夯土层竟然近两米厚。其间,还发现了数处柱石。显然,基址底部这么厚,有利于防潮;而底下有柱石,则说明这个囷仓还用了柱子来支撑。
这样的一个基址,凭什么判断就是商朝的囷仓?囷仓又是干什么用的?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商城考古队陈国梁分析,这些圆形基址被“十”字形柱槽隔为四个部分,与隋唐洛阳城的含嘉仓、回洛仓底部的结构相似,结合偃师商城本身的功能区分,加上山西东下冯遗址极其类似的圆形建筑基址,以及东周王城遗址内和这里十分类似的粮仓构造,初步判断其应该是偃师商城的粮仓,也叫做囷仓。而这一块区域可以看做整个商城的仓储区。在他看来,偃师商城的囷仓可以说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国家级别的粮仓。
古代储粮之所,有廪、囷、京、窖、窦等称谓,虽然名称不一样,但都是用来存放粮食的地方。其中,廪、囷、京为地上建筑,窖、窦位于地下。与窖穴式的隋唐洛阳城的含嘉仓、回洛仓不同,偃师商城遗址的囷仓就位于地面之上。但正因为位于地面之上,上面的建筑物就很难保存,所以在发掘现场并没有发现粮食的遗存。
“国家粮仓”存满粮食,够7万人吃一年
那么,这样一个“国家粮仓”,是怎样发现的?
研究认为,商汤灭夏后,修建了一座平面大体呈长方形的城址,这就是商城遗址的小城。后来,又在小城的基础上修建了大城。通过研究推测,小城四面城墙的中间,可能各有一座城门。之前的考古发掘工作发现了位于小城西南部的府库、位于大城东北隅的铸铜作坊和位于城南的大型建筑基址群——宫城及周围其他建筑基址。这说明,当时的商城,规模相当宏大。
这样宏大的一座城市,如何储存粮食?有没有“国家粮仓”?这是考古工作者一直想寻找的答案。
据陈国梁讲,自去年2月份开始,考古队对小城西北部进行了新一轮勘探,发现多处圆形建筑基址。这些基址从西向东共有8列分布,每列有1个到5个,且排列整齐有序,已探明的有23个。去年10月,考古人员首先开始对小城东北角的一处建筑基址进行发掘,随后又发掘了西北角的这一个。考古发掘证明,这就是当时的“国家粮仓”。
商城遗址的国家粮仓规模相当宏大。陈国梁算了一笔账:如果每个囷仓按3米高算,能盛放近185吨粟,那么8列23座囷仓可储存约4255吨粟。考虑到该区域面积近4万平方米,可建造近100吨囷仓。如果所有囷仓存满粮食,那么就能满足大约7万人一年的口粮。
如此规模的粮仓存在,说明当时整个洛阳盆地及周边区域农业生产较发达,人口相对密集,可能存在一套较为完整和严格的粮食收储制度。囷仓的发现,进一步完善了对偃师商城都邑功能布局的认识。
10万棵大杨树盘踞考古现场
在偃师商城遗址上发现中国最早的国家粮仓,可谓近年来该遗址最大的考古发现。消息传播出去,引发了媒体持续关注。面对媒体对最早“国家粮仓”的关注,陈国梁觉得,偃师商城遗址最该传递出去的声音,就是它的保护问题。
“在洛阳的几个大遗址中,偃师商城遗址的保护是形势最为严峻的。”陈国梁说,190多万平方米的保护面积,其中2/3的面积都被占压了。而没被占压的这部分,就是剩下的考古现场这块地方。但这里已被密密麻麻的大杨树所占据。
这么多的大杨树,不仅破坏了遗址本体,也给考古工作带来诸多不便。陈国梁说,就拿勘探来说吧,夏天,大杨树枝叶遮天蔽日,定位仪器基本没信号,导致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记者从塔庄前往考古发掘现场,还是经村民指点,走的是塔庄村后杨树林中的一条小道。小道两侧数百米宽,全是密密麻麻的大杨树。而这条小道有1000多米长。这些杨树的下面,就是商城遗址的核心区域。
陈国梁说,商城遗址在1988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遗址,但这些杨树是在2003年之后才种上的。“按照规定,文物遗址上顶多允许种植一些灌木植物。不知道当时为啥种了这么多树?”
这片田地属于塔庄村村民的田地。据一直跟着考古队进行囷仓发掘的村民李大爷回忆,之前,他们一直在这片田地上种粮食。但不知因为什么,2003年开始,他们被要求租给一个外地人。这个外地人承包了之后,就开始种杨树。种了两年,感觉行情不太好,就跑了,补偿给村民的粮食也不给了;最后还是政府出面接收了这片树木,出钱补贴村民粮食。
经过十几年的生长,这些杨树已成材。其中也被砍伐过一轮,间距比原来稀疏多了。记者经过塔庄村后时,发现也有人正在砍伐。但陈国梁认为,短期内,这些树是很难被大规模砍伐的。因为它们现在作为防护林,已在国家林业部门备案,不能说砍就砍。
“它们会越长越粗,根系越来越发达,对遗址本体的破坏越来越厉害。”陈国梁说。
这片杨树林究竟有多少棵杨树?据陈国梁的估计,应该不下10万棵。
除了这些杨树外,在商城遗址宫殿区东侧的田地上,村民也种植了不少果树,而那一片的遗址本体,只是在土层下几十厘米处。此外,从宫殿区向东,越过商都南路,就是商城植物园。这个植物园里,也种植着密密麻麻的树木。而这个植物园所处的位置,也在商城遗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