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新闻 > 智慧县豫 > 县域生态 > 正文

平顶山鲁山县:芳草萋萋 佳木葱茏 生态鲁山芳林秀

平顶山鲁山县:芳草萋萋 佳木葱茏 生态鲁山芳林秀
2020-06-01 09:15:55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本报记者李相瑞 丁需学 代珍珍 赵博

芳草萋萋,佳木葱茏。

五月的鲁山,林满山,绿满坡。

鲁山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全县林地面积21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5.2%。近年来,鲁山县不断扩大造林面积,提升造林质量,大力实施生态公益林和经济林建设等一系列工程,构筑生态绿色屏障,助推县域脱贫攻坚。目前,鲁山县经济林种植面积达38万亩,林业生态扶贫涉及25个乡(镇)480个村,逐步实现了“生态文明、经济发展、群众增收”的目标。

林果种植树上“摘金”

奥尼尔,绿宝石……5月13日上午,一阵风吹,这些名字颇显洋气的蓝莓苗株随着工人“咚咚咚”的节奏摆动。库区乡东许庄村蓝莓种植园区里,施工人员正在建设一个2400平方米能培育30万至50万株蓝莓苗的温室,目前工程已进入收尾阶段。

邢雅丽是这个蓝莓种植园区的负责人,她2012年到东许庄村创业,种植高档水果蓝莓。“已经种了七八年,早熟的蓝莓品种一亩地收入七八万元没什么问题。我们目前和多家国内高校合作,已经培育出了四种商品性强、丰产性强、适应性强、消费者喜欢、适合在鲁山种植的蓝莓品种。”邢雅丽说。

库区乡位于鲁山县城西12公里处,全乡辖18个行政村,原有贫困村9个,6463户28628人,现有未脱贫户119户204人,贫困发生率约为0.71%。目前,库区乡围绕生态保护、生产发展,与脱贫攻坚有效结合,种植蓝莓19个园区4800亩,涉及流转土地的农户有1500户。

“现在园区的蓝莓种植务工人员在200人到500人之间,采摘季节每天用工人数达1300人,每人每天可以收入100元以上。”库区乡副乡长李艳培说,“东许庄村通过流转土地和务工,2019年度收入236万元,人均增收1400元。”

在董周乡五里岭酥梨产业园区,耀眼的阳光透过翠绿的叶子打在李占国的脸上:“这梨长熟后脆甜脆甜的,糖度超过18°。每到酥梨成熟季节,我们这里的人流车流不断,果农不出园区就可以将酥梨销售一空。”李占国是董周乡蔡庄村的党支部书记,也是酥梨种植大户。

“我们全村酥梨种植面积有3400多亩,家家户户种酥梨。靠种梨,全村群众都走上了富裕路。村里的孤寡贫困户雷宗望今年80岁,虽然有政策兜底,但老人还是种了5亩酥梨,每年收入3万多元。”李占国说。

五里岭处于昭平湖水库北岸,光照好,土壤属富硒土质,因发展特色林果产业,已经成为鲁山县有名的林果之乡。

五里岭酥梨产业园下辖蔡庄、石峡沟、群虎岭、黄背洼和十里村五大种植基地,辐射观音寺、库区、仓头等周边乡镇。园区辐射的种植面积有5.6万亩,种植品种20多个,年产果品5000万公斤,产值达到1.3亿元。

“目前,我们实现了贫困户林果业种植覆盖率85%以上,为周边群众提供固定就业岗位1000余个,吸纳本地富余劳动力5000人左右,带动贫困群众810户2400余人,年人均新增收入5000元左右。”董周乡乡长李志豪说,“每年2月看杏花、3月看桃花,4月看梨花已成为时尚。果品采摘销售从5月初的樱桃、杏、油桃,一直到10月中旬的酥梨、黄梨等,我们这里已是名副其实的‘花果山’。”

为将林果业做大做强,鲁山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出台多项激励政策,构建了“企业+基地+贫困户”“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企业+金融+贫困户”等多种带贫模式,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产业扶贫格局,充分调动贫困户发展、带贫经营主体带贫、特色产业带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前,鲁山县林果年总产量9000万公斤以上,特色林业年产值12亿元,直接从业人数4万户11.5万人,人均增收1200元,累计带动2.5万名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生态养殖林下“摘银”

“唧唧复唧唧……”5月13日,在四棵树乡张沟村一化柞蚕茧丝绸产业基地的车间里,几台传统织机正在作业。(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李霞手持梭子忙着织绸:“在这儿务工的有七八个人,都是我们村的村民,一个月能挣3000多块钱。”

另一边,58岁的张沟村村民张玉霞正在冒着热气的锅旁利落地洗茧缫丝:“一个蚕茧可以打出1500米的丝。”

四棵树乡张沟村位于鲁山县西南深山区,当地群众深入挖掘鲁山绸的历史文化底蕴,传承传统古法织绸工艺,因地制宜发展柞蚕养殖,为村民提供了打丝、纺织、成衣加工等工作岗位20余个。

王文娟是张沟村一化柞蚕茧丝绸产业基地的负责人。她介绍,前些年传统古法织绸工艺即将面临失传,近年来,随着商品经济意识的增强和人们对绿色生活的追求,张沟村逐渐恢复了柞蚕丝古法织艺,还吸纳了当地多位柞蚕丝古法织艺技艺传承人。

“一化柞蚕茧丝绸产业基地已经带动全乡190户贫困户通过代养柞蚕,户均年收入6000多元,引导本乡1000余名贫困群众外出从事丝绵加工销售,年销售额近5000万元,户均年增收8万元以上。”四棵树乡党委副书记李志庚说。

在四棵树乡张沟村天新生态养殖基地,几头吃草猪正在山上悠闲散步,铃声一响,它们欢叫着回到一座座“别墅”里。“基地年出栏吃草猪6000头以上,年产优质肉品12万公斤,年产值可达6000多万元。”养殖基地负责人王天富说。

吃草猪是以苋草为饲料,苋草的营养特征是粗蛋白含量高,膳食纤维含量丰富,富含大量活性益生菌,易被动物体吸收,有效提高了饲料的吸收转化率。

“市场上销售的商品猪多是在营养过剩的情况下给催肥的,有些猪场很臭,主要是生猪没有吸收消化完,多余蛋白质产生的氨造成的。”王天富向记者讲着他的生态养殖理念,“零残留,零激素,零添加,零重金属……”

目前,鲁山县依托5万亩柞坡发展养蚕业,年产值达1365万元,从事养蚕农户548户780人,人均收入17500元。发展林下食用菌,种植总量1.5亿袋,年产值3.5亿元。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1万多亩,年产值2000多万元。发展林下养鸡、养鹅、养猪等4万亩,鸡、鹅、猪等存栏100万只(头)。鲁山县把林下经济作为林业增收的助推器,采取“大户牵头,股份合作”的形式,立体开发林下经济,形成了以林为主,林下间作模式,使昔日的绿色森林日渐成为群众致富的“绿色银行”。

生态宜居家住青山绿水中

5月13日,在四棵树乡黄沟村的一处“自助农家小院”里,静坐的老人望着院里的孩子满脸幸福,玩耍的孩子荡在秋千上,男人在做饭,女人在赏花……从平顶山市区过来的一家人,尽情享受着温馨舒适的时光。

黄沟村“自助农家小院”缘于2018年农村危旧房屋改造。为了进一步发展村集体经济,积极推动闲置旧房再利用,在驻村第一书记的倡导下,黄沟村把村内部分闲置房屋统一打造为自助小院。

“每个小院可以容纳1户至3户家庭、3人至10人居住。小院配套基本生活和娱乐设施,提供厨具及米、面、油、调料等,租客可自助解决就餐问题,充分体验农家生活乐趣,村里也可提供上门烹饪服务和送餐服务。”黄沟村驻村第一书记陈京玉说,“现在很多城市居民渴望过田园生活,我们一个院一天的租金300元到500元,小院的图片刚发到朋友圈就被抢订一空,节假日更是一房难求。”

黄沟村自助农家小院在带贫模式上,主要采取三种方式:一是让贫困户在农家院务工,设立公益性岗位。二是同贫困户签订农副产品收购协议,收购一些时令果蔬,以及禽蛋肉品,或者让客人直接到贫困户和农户家中现场采购。三是通过农家院收益进行集体经济二次分配,稳定增加贫困户的收入。

今年1月,第一批4所“自助农家小院”顺利通过鲁山县“四星级”农家乐评审。“环境好了,空气好了,才能吸引人,留住人。”黄沟村党支部书记张向党说。

53岁的耿向红是一名语文老师,2017年下半年从平顶山市十一中来到黄沟村支教。“刚来的时候,从这个房子前面经过,我就相中了这三间土瓦房,眼里瞅着这座土房子,想象它被我修葺后的样子。”因为无人居住,耿向红租下了这三间土瓦房,每年租金2000元。

修缮后的小屋典雅素净,屋子左边建起葡萄架和凉亭,紧挨着的是一个小菜园,静谧的小院前,大树亭亭如盖。花满蹊,压枝低,耿老师手持一把剪刀,有条不紊地修剪着枝叶……耿向红有一个女儿,现在在上海工作,老公在新疆工作,无牵无挂的耿老师在此享受着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

一年,一年,又一年……一年支教期结束后,耿向红申请继续留在黄沟。她已经把家安在了这里,安在了每天都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

离开鲁山前,天空落下晶莹的雨滴,向远处望去,雨中的鲁山,林满山,绿满坡。

(责任编辑:孟翔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