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姜永栋 张豪 刘景华 通讯员 张海军
夏日的豫西卢氏,遍山翠绿,微风吹过,散发着山里独有的清香。
穿行在卢氏乡间,一个个辛勤劳动的背影,一座座现代化的香菇大棚,一株株长势旺盛的苗木……处处洋溢着脱贫摘帽带来的喜人变化,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景象。
“香”飘脱贫之路
“一座大棚一年能挣四万元”
近日,东明镇涧北村香菇带贫基地的大棚内,在铁架上“躺”着的菌棒上长满了香菇。“这里共有40个现代化香菇大棚,不仅能遮阳挡雨,还能保温隔热,棚内温度、湿度都可以精准控制,保证为香菇生长创造最适宜的环境。”技术员徐秋萍说。
脱贫户莫小成骑着电动车正准备回家,被记者“拦下”,他支好电动车,笑眯眯地走过来:“这些棚都是林海兴华公司建好租给我们的。从2018年开始,我陆续包了5座棚,一座棚一年能挣四万元。公司针对贫困户出台了最优惠的政策,前期不用掏一分钱,公司就把菌棒和大棚租给我们,技术上有专人指导,销售上有保底合同,出菇后公司统一回收,扣除前期成本,剩下的都给我们,现在完全不存在想发展没资金的问题。我基本上每天上午就把活干完了,下午就是休闲时间。”现在的莫小成不仅脱了贫,忙的时候还让几户贫困户在他的大棚里打工,成了带贫户。
地处伏牛山腹地的卢氏县有香菇种植的传统,但过去的种植方法成本高、效益低,尽管搞了几十年,群众还是一个字:穷!
2017年,信念集团经过考察,在卢氏县用半年时间成立了现代化的香菇生产企业林海兴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决心做强卢氏香菇产业。
信念集团的到来,彻底颠覆了当地原有的香菇生产模式,生产周期变一年一季出菇为一年四季出菇,种植规模迅速扩大,产量品质大幅提高,种植模式升级换代。
在离涧北村香菇带贫基地不远的林海兴华公司食用菌产业园,记者看到,车间内全自动菌棒生产线正满负荷生产,拌料、装袋、灭菌、接种快速完成,整个车间仅有几名工人进行简单的辅助操作。
“目前,我们这里是全国最大的菌棒生产线,总投资3亿元,年产菌棒3000万个。”该公司副总经理左丛丛说,标准化生产使染菌率保持在千分之二以内,出菇量高于传统农户种植20%以上。
左丛丛介绍,公司实行“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企业负责制订生产计划、筹集资金、财务管理、技术研发、后期销售等,基地负责组织生产、技术服务和产品收购,合作社负责引导贫困户按技术规范从事简单的劳动,贫困户为入社农户,拥有分红和劳动工资两份收入。“目前,公司在全县15个乡镇50多个村建立了产业基地,有香菇大棚843座,直接带动3116户农民脱贫致富,每户年收入在3.8万元到6万元之间。”
在林海兴华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目前,卢氏县有11.5万人种植香菇,年产鲜菇45万吨,带动约8200户32000人脱贫致富,香菇产业成为卢氏县名副其实的扶贫支柱产业。
“贷”动特色种植
“多亏了县里的扶贫贷款”
在卢氏县城西南部的双龙湾镇双龙社区居民冯书红家里,各种现代化家电齐全,阳台上摆满了兰草,一点也看不出主人家曾是贫困户。
“我能脱贫,多亏了县里的金融扶贫贷款。2017年,村里的信贷员主动找到我,给我反复讲政策,让我贷款种天麻。当年我就贷了5万元,到现在已经贷了3年了。很方便,从申请贷款到钱到手,只用了4天时间。现在我种植了450穴天麻和5000棵白皮松,闲的时间还能养养兰草。这东西养好了也能卖大价钱,几千上万元的都有。”今年43岁的冯书红有一双儿女,女儿在郑州上大学,儿子刚上小学,提起县里的金融扶贫贷款,他满是感激。
2017年以来,卢氏结合实际探索金融扶贫模式,创造性地把群众表现转化为信用征信。全县建立了县、乡、村三级金融服务体系,制定了13类144项定量指标,采集农户信息,多方参与,信息共享,依据信用等级发放贷款。
“农户要想贷款,只要提出申请,经过村部初审,乡站审核,县中心推荐、核保,最多4天时间就能拿到贷款。以往办理信贷业务,都是贷款户来找我们,现在我们要求信贷员主动联系帮扶贫困户,做到包金融扶贫政策宣讲,包扶贫小额贷款发放。全县目前共有1个县级服务中心、19个乡级服务站和352个村级服务部。”卢氏农商银行双龙湾支行行长周辉说。
除了为贫困户提供贴心服务外,卢氏还通过“政银保”互助模式等,解决带贫企业的融资需求。三年前,卢氏香盛轩核桃专业合作社的张卢峰就通过金融扶贫先后贷款150万元,流转坡地2000亩发展核桃。有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张卢峰带贫更是尽心尽力。
在东明镇当家山核桃科技扶贫示范基地记者看到,2017年栽种的核桃已经挂果,一米多高的小核桃树上结了几十枚核桃,个头均匀,长势喜人。站在高处放眼望去,绿油油一片,核桃树苗整齐排列,套种的多种中药材长势旺盛。张卢峰告诉记者,基地以“核桃科技扶贫、示范带动,助力脱贫”为发展主题,由核桃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实施,统一规划建设,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产核桃种植,实现水肥一体化栽植,林下发展中药材,实现林上林下齐创收;二产核桃加工,拉长产业链条;三产核桃服务,以核桃采摘、观光、农耕体验为主,充分挖掘卢氏悠久的核桃文化,实现三产增值。
“我在这儿干活,一天最少挣80元,还能就近照顾家里人。每天车接车送,中午还管饭,你说有多方便吧。”今年52岁的陈建军,家在离基地10公里远的北苏村,自幼视力不好,无法外出务工,妻子又常年患病,基地提供的劳动岗位让他家脱贫不再困难。像陈建军这样的贫困户,该基地共有32人,每人一年收入最高可达1.5万元。
据了解,截至今年5月11日,卢氏县累计投放金融扶贫贷款174289.06元,帮助成千上万名困难群众走上脱贫路,也让不少合作社和企业壮大了规模,增强了带贫能力。
“搬”来幸福生活
“走出家门就可以上班”
在距离县城4公里的兴贤里社区,新起的楼房错落林立,新建的道路宽阔平坦。
“一沟十八岔,岔岔有人家,多则七八户,少则一两家。”这是卢氏山区群众居住状况的真实写照,“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现象在这里尤为多见。
2016年起,卢氏县半数以上的贫困户共9310户33866人陆续易地搬迁至55个安置点,其中搬入兴贤里社区的有2749户11212口人,兴贤里社区也因此成了我省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点。
李建花是横涧乡雷家村人,2018年10月搬到兴贤里社区。因为有福建玩具厂务工的经验,李建花成了社区内玩具加工厂质检员:“我们生产的主要是毛绒玩具,来这里上班的都是在社区里住的,每月基本工资2000元左右。”
“社区提供多种就业途径,只要你想干,都能找到活。这个玩具厂是广东一家公司和卢氏职业中专合作兴办的,刚投产就带动150人就业,后续还要扩建,将来至少要安置600人就业。”兴贤里社区就业联络员王舒平说。
“走出家门就可以上班,社区里超市、卫生室、公交啥都有,孩子上学也近,比起搬迁前,日子好太多太多了。”谈起现在的生活,李建花很满足。
而带领社区搬迁群众就业的致富带头人、今年60岁的刘小民的生活则是另一番模样。老刘也是横涧乡雷家村人,年轻时曾是村里的能人,带过工程队,但是由于气喘,2012年、2016年连做了两次手术,多年的积蓄都扔给了医院,他家也成了贫困户。从山上搬下来后,刘小民看到社区不少留守妇女、老人、残疾人整天闲着没事干,便在社区的帮助下四处联系工程,并成立了兴贤里临时务工微信群。
“昨天我联系了滨河路绿化带整理草坪的活儿,上午10点我在群里发了个通知,下午就有47个人跟着我去干活了。去年,我带着社区的200多人一共挣了200多万元,最多的一个人一年挣了一万四五。”不仅自己脱了贫,还成了致富带头人,老刘很是有些小得意。
兴贤里社区负责人黑华宁介绍说,除了引进企业、培育致富带头人带动社区群众就业外,社区还经常组织社区群众参加各种培训,加上附近的食用菌产业基地、服装加工厂……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的愿望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摆脱贫困,迈进小康,卢氏蹄疾步稳、全力以赴!
“行百里者半九十,脱贫摘帽是卢氏县工作新的起点。”卢氏县委书记王清华说,“我们将继续狠抓工作落实,一手抓坚决落实‘四个不摘’,提升脱贫质量;一手抓加快高质量发展,夯实稳定脱贫基础,砥砺实干、奋勇争先,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