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谷雨时节,记者在淮滨县马集镇辖区的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处处可见人们忙碌的身影......行至该镇高标准农田,道路两侧是一望无垠的麦田地,群众穿梭田间,一派火热。
“现在正值小麦“一喷三防”的关键时期,我们这块田前段时间已经进行了一次统防统治。这不,为了稳定农业生产,又在县农技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了一次群防群治。”马集镇党委副书记慈磊告诉记者。
“你看,脚下的这块田,在过去是漫水沟,长年长时间水排不出去。就这几亩地维持一家的生计,俺实在是太难了。”回忆起高标准农田建设前的日子,李围村村民徐进超感慨的说。
李围村现有耕地面积3177亩,主要种植小麦、水稻,以前一直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庄。长期受生产条件的限制,导致该村村民耕种的积极性很低,产业发展滞后,村民的收益也不高,生活水平落后。
“高标准农田建设前,村民对于耕种积极性不高,因为需要从事大量的体力劳动,连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都觉得非常辛苦,更何况老人。”李围村村支部书记张丙堂说。
张丙堂告诉记者:“项目实施后,徐进超所说的情况现在再也没有了,修了过路涵,水能排出去,达到了涝能排、旱能浇。像这样的过路涵,我们村修了200多。现在,群众种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和从前大不一样了。”
基于此,张丙堂一次性承包了300多亩土地。
“现在土地流转都是双重收益。”张丙堂说,“我承包了张涛20亩土地,每年给予其租金8000元。他们将土地流转后,选择了外出务工,一年挣个八、九万元很正常。”
“高标准农田建设就是把小规模经营、分散零星、区块差异较大的耕地,整治为集中连片优质农田,便于管理。”慈磊说。
2019年马集镇建成高标准农田6万亩,实现了“田成方、路成网、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极大地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了土地利用条件改善和耕地质量提高。
“以前没有修路的时候,碰上下雨下雪天,别说是农机具,连一般的车都开不进田里。”在一旁的村民胡继光说:“你说高标准农田建了啥,就是给我们平整了泥巴路,播种机、收割机、打捆机都能随时进出田里,方便多了。”
“我们村的村民都知道建设高标准农田来之不易,大家都很珍惜。为此,我们村任命村民组组长为路长管护道路,任命林业护林员为督导员,全力保护。”张丙堂说。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高标准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为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工作,马集镇通过召开村组会议,张贴和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对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工作进行广泛宣传,使之家喻户晓,让制止破坏田间工程成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各包片领导主抓各村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工作,包村干部定期巡查。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巡查,发现蓄意破坏已建工程的行为人,一经查实,严肃处理,决不姑息。
据了解,淮滨县2019年建成高标准农田22万亩,年新增粮食产量1862.29万公斤,年新增油料产量36.09万公斤,直接受益农民年纯收入增加总额2815.31万元,年直接受益农户数量23140户,年直接受益农业人口数11万人;2020年建成高标准3万亩;2021年计划建设20万亩高标准农田。
为改变“重建轻管”的现状,淮滨县将高标准农田“建、管、护”整体思考、统筹谋划,坚持关口前移,通过抓损毁工程修复带动日常养护,积极探索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新模式。
“现在,我们正探索将保险公司引入工程质量监督体系,通过一揽子保险保障方案,完善在建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流程,实现‘项目建设与工程管护机制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落实’,确保建成一亩、管好一亩。”淮滨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刘玉发说。
陌上芳草美,佳人迎风立。站在田间,徐徐春风吹来,试上超然台上看,成片麦田正杨花,一切欣欣向荣。(记者 吴彦飞 见习记者 郝昱玮 通讯员 符浩)
来源:映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