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新闻 > 智慧县豫 > 县域生态 > 正文

淅川:石漠化荒山变“绿洲” 困难地造林变“通途”

淅川:石漠化荒山变“绿洲” 困难地造林变“通途”
2021-12-14 08:58:04 来源:人民网

12月9日,漫步在淅川县境内,抬眼即见“青山抱绿水、绿水映青山”的美丽景象,让人不由沉浸其中。

南水北调,千里调水。淅川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担负着“一渠清水北送”的重任。水质保护任务的特殊性,决定了生态林业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近年来,为坚持“水质保护、绿色发展”主线不动摇,淅川县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以荒山造林、产业造林为着力点,以石漠化治理为突破口,每年以10万亩的规模推进造林绿化,营造林合格面积连续13年位居河南省县级前列,困难地造林经验多次在省、市推广,先后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省级生态县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坚持立体化治理 让石漠化荒山变“绿洲”

淅川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潜在石漠化及石漠化总面积120余万亩,这些区域山高坡陡、植被稀少、砾石堆积,立地条件极差,造林难度很大。

为了让荒山变青山,淅川林业人发扬愚公移山和蚂蚁“啃骨头”精神,坚定不移向困难地宣战、向石漠化进军。

规划引领,科学谋划。淅川立足独特的区位、功能和石漠化治理的特殊任务,围绕“打造南水北调水源区石漠化治理典范”的目标,突出大保护、大生态、大屏障、大融合的理念,先后聘请国家林业局西北调查规划设计院、河南省林业规划设计院的专家,深入淅川实地踏察、现场测绘、全面摸底、科学论证,高标准编制了淅川县石漠化治理总体规划,明确了目标任务、实施步骤、工作重点和方法措施,咬定荒山不放松、一张绿图绘到底。

大胆探索,试点先行。针对淅川石漠化分布广、面积大、治理难的实际,为探索模式、总结经验、以点带面,2015年冬,先行先试、率先突破,启动大石桥乡东湾村石漠化治理试点工作,组织开展“千人大会战”,实施人海战术、军团作战、劳动竞赛,没有上山的路就搭人梯手递手传树苗,没有栽苗的土就地取材垒石圈、培客土,没有浇苗的水就肩挑背扛、运水上山,硬是在石头山上种出了2000亩的生态林,成活率达到95%以上,真正让荒山披上了绿装。

总结经验,全面发力。自2016年开始,淅川按照规划和试点经验,以国储林造林为主,以植苗造林、飞播造林为辅,因地制宜、全面铺开、全域覆盖,累计投入20亿元,治理石漠化面积38.2万亩,打造5000亩以上石漠化造林点12个,马蹬葛家沟治理点成为各级领导视察、调研的必看点之一。目前,环库森林覆盖率由“十二五”末的45.7%提升到52.4%,营造出了“青山抱绿水、绿水映青山”的美景。今年1月,淅川石漠化造林经验被国家林草局在全国推广。

坚持一体化推进 让困难地造林变“通途”

在石漠化治理工作中,该县实行“三整合三集中”工作法,沿丹江口水库东岸从南到北梯次推进,提升石漠化治理的效率和质量。

整合资金集中投。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淅川县咬紧牙关加大县乡财政投入,充分发挥财政奖补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创新激励机制、支持政策和投融资模式,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入,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局面,有效保障石漠化治理。

整合部门集中干。牢固树立石漠化治理“全县一盘棋”思想,该县整合各乡镇、各单位力量,从规划设计、任务分配,到地块确定、整地挖穴、苗木栽植、后期管护,拧成“一股绳”,推动石漠化造林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整合力量集中督。淅川县把造林绿化纳入年度绩效考评体系,实行县处级领导包片区、绿化委员会成员单位包乡镇、专项督查组包地块的“三包”责任制,高质高效推动石漠化造林。

坚持系统化管护 让栽下的幼苗变“森林”

多年来,淅川县坚持“植绿”“护绿”“管绿”并重,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小树苗,全面提升造林成效。

强化技术服务,确保“栽得好”。淅川县借助中国林科院院县合作、河南省林业局对口帮扶等平台,成立石漠化治理技术指导组,制定一整套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林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严格标准,确保栽一棵活一棵、造一片成一片。

推行合同造林,确保“活得好”。该县采取企业和大户承包、专业队造林等合同造林办法,成立专业造林工作队,包栽、包管、包活,验收合格后连管三年,确保造林成活率均达85%以上。

严格资源管护,确保“长得好”。苗木栽上后,淅川县第一时间落实管护主体、管护措施,用好森林公安、林政稽查、护林员三支力量,发挥智慧林业中心、森林管护无人机、森林防火通信指挥车等作用,实现人防、技防协同,保证苗木健康成长成林。(淅川县委宣传部 李雪山 葛玉顶供稿)

来源:人民网河南频道

(责任编辑:孟翔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