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落实团省委关于开展2023年大学生“向基层报到”活动的相关要求,引导大学生通过返乡实践更好地了解家乡非遗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助力乡村振兴。日前,团淮滨县委联合三空桥乡团委、乡社会工作服务站,组织返家乡大学生开展“传承非遗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活动。
聆听非遗历史
为更好地了解“泥叫吹”的历史,返家乡大学生志愿者团队前期来到淮河博物馆。在淮风流韵展厅,讲解员为大家详细介绍了“泥叫吹”的历史起源和社会影响。
淮滨“泥叫吹”历史悠久。1979年,肖营村附近的沙冢遗址出土了一对新石器时代的长尾红陶鸟,年代约为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2300年,属于中国早期龙山文化。这对红陶鸟就是淮滨“泥叫吹”的始祖。
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淮滨“泥叫吹”与淮阳“泥泥狗”、浚县“泥咕咕”并称为河南三大民间泥彩塑,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探寻非遗现状
为更好地了解“泥叫吹”的现状,在三空桥乡团委书记和肖营村党支部书记的带领下,团队成员来到“泥叫吹”集中生产地—肖营村。
大学生志愿者拜访了淮滨“泥叫吹”代表性传承人郑镇江老先生,深入了解了“泥叫吹”的发展现状、经营模式、制作流程等情况。在现场,郑镇江夫妇指导团队成员吹响“泥叫吹”、给泥塑上色,体验指尖技艺,感受非遗魅力。
接着团队成员来到淮滨“泥叫吹”的起源地——沙冢遗址。追根溯源,近距离感受中国早期龙山文化,夯实非遗保护基础。
共绘非遗未来
为了解“泥叫吹”的未来发展,做好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团队成员来到肖营村村委会与村两委干部进行交流。
活动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将积极做家乡非遗文化的传播者,学习新的传播形式,结合自身专业特长,为家乡非遗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让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助力乡村振兴。(郝昱玮 孙耀威 沈林林 陈越)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