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我们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在示范带动、扛旗争先中扎实推进。克服不利因素影响,全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270万亩,粮食产量21.47亿斤、居全省第9位,全市粮食增产540万斤、其中息县增产440万斤。稳步推进农村‘一户一田、小田并大田’改革,累计改造耕地58.52万亩;加快推进12.03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投入财政衔接资金1.5亿元支持乡村产业发展,优质弱筋小麦种植面积100万亩居全国第一位。实践证明,只要我们下定决心、增强信心、保持恒心,就没有攻克不了的难关。”3月5日,在息县全县三级干部会议暨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息县县委书记在最后总结讲话。
近年来,息县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摆在头等重要位置,强化担当,细化措施,狠抓落实,扎实推进中央和省、市有关决策部署在息县落地落实,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县乡村发展呈现出崭新的气象。
坚持靶向发力,牢牢守住底线
数据显示,息县累计识别监测对象2457户8936人,占比9.42%,监测对象户均享受帮扶措施5.2条。
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息县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聚焦“信息预警、重点排查、精准帮扶”三个方面精准发力,坚决筑牢防返贫致贫底线。
在信息预警方面,息县成立由县巩固办牵头,县乡村振兴局、“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应急管理、人社等18个行业部门配合的联席工作机制,建立了监测预警、信息比对和数据共享三项工作机制,每月开展1次数据交换、信息比对,通过全面监测,及时交办预警。
在重点排查方面,各乡镇(街道)针对县级推送的重点户信息,将信息统一报送到县乡村振兴局信息中心进行审核,县乡村振兴局监测中心对相关资料进行审核、打分,纳入每月平时成绩。
在精准帮扶方面,息县根据监测对象风险类别,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对所有监测对象开展精准帮扶,精准施策,及时化解风险,并及时录入全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
强化产业就业,促进农民增收
息县坚定实施“产业立县强县”战略,明确以纺织服装智能制造为主导产业和以食品大健康为特色产业的“1+1”产业体系,加快打造两大百亿级产业集群。结合实际,全力促进产业提效,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全县优质弱筋麦、水稻、花生、玉米、红薯生产基地,分别发展到100万亩、92万亩、31万亩、20万亩、8万亩,其中以项店镇为核心,成功创建50万亩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水稻、红薯)标准化生产基地,通过产业项目的实施,把监测户增收放在产业的链条上,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带动监测户共同发展增加收入。
结合现有产业带贫模式和乡村扶贫车间,积极引导建立购销和聚焦优质红薯全产业链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红薯研发基地和红薯小镇、中国酸辣粉创新基地和酸辣粉小镇,打造“中国酸辣粉名城”,预计5年内实现年产值50亿元。
坚持多元并进,扩大稳岗就业
根据息县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开发、分级负责、面向基层、动态监控、鼓励就业、适度补助”的原则,在全县范围内开发公益性岗位举措,实行“县级和乡镇(街道)开发、乡镇(街道)管理、乡镇(街道)使用”多管齐下,多措并举的就业帮扶工作。
息县采取“周走访、周抽查、月互查”的方式,开展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务工信息核查工作,建立返乡回流人员台账,安排专人进行求职登记。在全面摸底的基础上,有序举办线下招聘会,充分发挥“濮山淮水”微信公众号、“息县人才网”等网络平台的作用,每天发布动态和更新用工需求、招聘活动、企业简介、培训信息。利用息县就业服务信息系统成果,聚焦购房、子女读书、就医、救助等,配套出台稳岗留工、以工代工等稳岗招工系列政策,加大政策解读和用工信息宣传力度,开通送工服务爱心专车,坚持从群众家门口出发,点对点接送群众前往企业面试、现场求职、岗位培训,构建招工就业“全方位”服务网,多种渠道精准“送岗到人”。截至目前,在阿尔本明升(息县)户外科技有限公司、河南泰普森户外用品有限公司、创科纺织科技(河南)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用工脱贫人口263人,实现脱贫人口就近就地就业,切实提高低收入群众就业增收能力,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郝昱玮 李泽昌 余江 马俊)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