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是河南省最年轻的省辖市。面积小、人口少,但人均各项指标位居前列。2018年,济源市GDP总量只有731.1亿元,但人均GDP为87803元,位居全省第二位。新时期,济源将采取哪些举措,推动济源市进一步高质量发展?全国“两会”期间,记者对全国人大代表、济源市市长石迎军进行专访。
精准施策,牵住环境倒逼转型的牛鼻子
记者:去年济源被纳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济源以此为契机,做了很多工作。这些工作对济源发展会起到什么作用?
石迎军:济源历来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并重,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重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推进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
2018年6月,济源被纳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严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我们克服了异常气象条件、U形地貌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大气污染防治压力大等因素制约,一方面算清单位贡献污染排放,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百日攻坚,完成工业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另一方面增加机械设备,提高作业频次,减少道路扬尘污染。此外,我们强力推进散煤燃烧取缔工作,邀请国家环保专家团队常驻济源,科学治污、精准施策,促进城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广大市民蓝天获得感明显增强。
同时,我们紧紧抓住这次机遇,牵住环境倒逼转型的牛鼻子,围绕“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以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目标,聚焦打好煤炭消费减量、工业绿色升级、重污染天气管控等战役,加强源头严防、实施过程严管、强化后果严惩,变被迫转为主动转,持续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城市环境治理水平,实现天蓝水绿,为中原更加出彩、济源出重彩提供生态保障。
“三大改造”,按下产业转型“快进键”
记者:2018年中国制造企业500强,河南14家,济源就有4家。作为老牌工业城市,济源如何通过“三大改造”推动制造业提质增效,能否介绍一下?
石迎军:济源因工业而兴,因工业而强。工业是济源的主导产业,在济源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制造企业500强,济源企业数量占河南省近三分之一,这是济源工业基础雄厚的体现。同时,济源企业以传统产业为主,如何“脱胎换骨”,实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我们一直在积极探索。
去年以来,济源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发挥优势打好“四张牌”的嘱托,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工业强市主战略不动摇,把“三大改造”作为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大力实施制造业改造升级,推动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扩大高附加值的中高端产品比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月26日,副省长刘伟带队,各省辖市市长、分管副市长、省直有关单位负责同志等人组成的观摩团,首站就走进了济源的清水源、金马能源、富士康进行实地观摩,这是省政府对济源“三大改造”工作的充分肯定。在绿色化改造上,济源工业企业绿色化改造位居全省前列。其中,工业和信息化部授予虎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绿色园区”称号、授予豫光锌业“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授予万洋“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称号。在智能化改造上,济源开展两化融合对标企业数量占省定目标的170%;新争创省级智能工厂数量占省定目标的400%;新争创省级智能车间数量占省定目标的150%,三项目标完成情况分别居全省第一位、第一位、第四位。在技术改造上,济源投资230多亿元,实施项目200多个,全年完成计划投资近两倍,技术改造投资占到工业投资比重将近50%。
济源的“三大改造”也受到陈润儿省长的高度评价,陈省长在许多场合都对济源的清水源、金马能源、豫光金铅等企业进行了表扬和肯定。
产业转型,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记者:确实,济源的“三大改造”可圈可点。近日,又发布了《关于确定2019年度重点工业企业和高成长型中小工业企业的通知》。新的一年,济源市如何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石迎军: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产业转型已经成为全国、全省都在面对的一项重要任务。尤其对济源来说,转型任务更重、转型愿望更迫切,在当前区域竞争更加激烈、环保压力持续加大的背景下,产业转型迫在眉睫,必须加快脚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以绿色低碳方式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济源产业转型升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工业企业的转型升级。首先,以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标准化为目标,拉长产业链条,向下游延伸、向高端产品进军、向精深加工挺进,积极探索转型发展途径,谋划实施关联度高、互补性强、成长性好的项目。其次要依托白银、钢铁等原材料产业优势,统筹规划,招商引资,加快实施白银合金首饰、白银餐具、白银茶具、白银工艺品等转型升级项目,打造中国白银城;加快钢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建设,推动钢产品向高端用钢领域升级、向装备制造产业延伸,进一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再次要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突出以商招商,充分发挥企业招商主力军作用,依托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瞄准产业链中高端,积极引进好项目、好企业。最后要把创新驱动作为转型升级和加快发展的重要抓手,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力度,推进生产制造向标准化、自动化、现代化转变,切实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为加强转型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今年我们发文明确了30家重点工业企业和30家高成长型中小企业。前者大多是传统产业,后者大多是新兴产业。我们在抓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在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食品饮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正在大力推进。
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80%以上
记者:济源率先在全省实施了城区公交全免费,国内外的朋友到济源来都可以共享这一民生红包。能否介绍一下,今年我们又会有哪些民生举措?
石迎军:民生问题无小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这么多年来持续开展公开承诺为民办实事工作,先后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城乡士兵“同义务同待遇”、十二年公办教育全免费、城乡居民医保一体化、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城乡低保一体化等工作,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达80%以上,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特别是去年开始实施的城乡低保并轨,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壁垒,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更高水平的兜底保障;免除高中阶段学费,进一步减轻困难家庭负担,为这个教育发达的城市继续助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今年济源将持续加大民生投入,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带着责任和感情办好每一件民生实事,让民生答卷更有温度。我们已经开始实施城区公交全免费,并受到大家的广泛好评和持续关注。这既是公交优先、绿色出行的需要,也为济源的全域旅游和吸引外地务工者、经商人员来济源发展创造更多的便利。
我们还持续在生态建设上加大力度,在市区建设更多的公园、游园、绿地,将小浪底水库引水入城,连通城市水系,改善城市水生态,消除黑臭水体,实现清水长流。在农村为所有小学在校生提供免费的营养餐。我们在脱贫攻坚、公用设施、教育、医疗等方面也都有具体的措施、具体的项目和具体的福利。这些民生实事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我们在资金上安排已经做了充分准备,确保把实事办好,让群众早受益。
记者 王姝 李国营/文 沈翔 李新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