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新闻 > 河南要闻 > 正文

促进教育公平!自主招生收紧:做减法是为了做加法

促进教育公平!自主招生收紧:做减法是为了做加法
2019-04-01 09:53:00 来源:光明网

3月份以来,高校2019年自主招生密集启动,包括清华、北大在内的40余所高校公布了自主招生简章。与去年相比,不少高校今年的招生规模明显下降、部分学校取消文史类学科、报名门槛再提高、分数优惠有所降低、增加体质测试。其中,多校将报名门槛设定为“在全国中学生奥赛省级一等奖及以上”。也因如此,今年的自主招生被认为是“史上最难”。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高校自主招生从多方面收紧,有其现实针对性:在自主招生“黑幕”“猫腻”频现的背景下,这些动作的“矫枉”意味不言自明。

对自主招生改革来说,“永远别忘了为什么而出发”,才能锚定改革方向和路径。应看到,自主招生本就是为弥合“一考定终生”的应试化积弊和“不拘一格选人才”的社会期许之间的差距而生,自问世起,它就肩负起了探索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的重任,成了高校在高考之外选拔人才的重要路径。此举给了高校灵活选才的自主权,也为很多“偏才怪才”提供了更多机会。

但自主招生按下启动键15年来,许多问题渐次凸显:自主招生中的“自主”二字,原本是为了赋予高校更多自由裁量权,可无论是自主招生考试演变成“小高考”,还是催生代写论文、买卖专利乱象,衍生大量招生腐败,都跟自主招生的制度设计初衷相悖,也让教育公平打了折扣。

2018年8月,“河南四家长质疑考生高考答题卡被调包”事件甚嚣尘上,最后当地官方调查结果显示,不存在人为调包试卷和答题卡现象。但该事件并未因此收尾,舆论又开始朝着“质疑者反遭质疑”的方向发酵——涉事学生苏小妹通过北师大自主招生初审的论文被指涉嫌抄袭,其所在郑州一中还有另外四位同学的论文也存在同样问题,苏小妹父亲、起初质疑答题卡掉包的主要当事人竟表示:“天下论文一大抄。”在此之后,还有人通过检索,扒出“九省市高中名校学生论文涉嫌造假”,将自主招生中的弄虚作假问题带入公众视线。

更早之前,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暂停自主招生一年,这也被指跟招生腐败有关——2014年,该校招生就业处原处长蔡荣生就因涉嫌受贿罪被批捕。还有媒体报道,近些年来,部分培训机构表面打着“高考规划、咨询服务”的旗号,背地里却明目张胆声称“花钱可买论文搞奖项”,承诺“初审包过”,致使自主招生沦为其谋取利益的工具。

“自主”变成了暗箱操作的培养皿,加上会扩大城乡和区域教育差距,舆论对自主招生的态度也在转向。问题丛生之下,自主招生改革逐渐到了箭在弦上的地步。

自2014年起,教育部就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措施规范高校自主招生,包括重点强化自主招生工作的11个“不得”工作禁令,建立高校领导干部子女报考本校的回避制度、违规评委黑名单通报机制、禁止内设学院及教职工组织或参与相关应试辅导培训等制度,并加强自主招生命题、将学校考核安排在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考核过程全程录音录像等,要求高校严格落实自主招生信息十公开等。

2017年,教育部又印发《关于严格高校自主招生资格审查和考核工作的通知》,从报名条件、材料审查、学校考核、监督制约、惩处造假等5个方面提出“五严格”,并在自主招生历史上首次提出“对查实提供虚假申请材料的考生,取消其高考相应资格”。

今年1月初,教育部又发布了《关于做好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十严格”要求,从招生政策、招生程序和监督管理等方面严加规范,其中要求高校要严格报名资格条件,不得简单以论文、专利、中介机构举办的竞赛(活动)等作为报考条件和初审通过依据。这被称为是自主招生史上最严格的规定。

在此情势下,自主招生收紧,将权威性高、公信力强的学科竞赛作为“标配”,对单科成绩、论文、文科类竞赛奖项等昔日自主招生“敲门砖”较少提及,还有优惠政策更加严格,都是秉持问题导向,也顺延了此前的“从严”态势。可以预见,这会契合很多人对招录公平的预期。

考虑到新高考改革已经来临,“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十二字方针,让高校招生已不再是仅凭一次高考成绩,而是“两依据,一参考”(依据统一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自主招生的收紧,不意味着综合评价体系在萎缩——毕竟,作为高招主要通道的高考,已经在揉合更多的“综合评价”成分,自主招生的价值也因此递减。

接下来,在用多重手段堵死自主招生的寻租空间后,为确保作为“立交桥”式多元选拔评价体系重要一环的自主招生,仍能发挥其价值,有必要对其制度设计进一步完善,如在推进自主招生透明上继续下功夫,也对自主招生在综合评价中的权重加以再平衡。

说到底,自主招生在招生规模、优惠幅度上做“减法”,是为了在教育公平度上做“加法”。招生规模、优惠幅度等“缩水”,是为了避免自主招生“注水”。也希望随着自主招生制度设计愈发完善,其功能性与公平性得到更好的平衡,进而对接社会期许。

(责任编辑:耿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