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记者从郑州市体育局获悉,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这也标志着我市体育产业发展将迈上新征程。未来,我市将强化体育产业要素保障,激发市场活力和消费热情,落实六大任务目标,推动全市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意见》中明确了郑州市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体育产业稳步发展。突出资源优势,优化体育产业结构,完善体育产业链条;集聚要素资源,丰富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激发体育消费热情,促进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到2025年,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00亿元;到2035年,体育产业成为我市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在实现路径方面,《意见》给出了非常具体的任务目标,明确提出要以六大任务目标为抓手,推动郑州市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深化“放管服”改革
完善赛事管理服务机制。落实体育赛事审批制度改革要求,探索建立大型赛事多部门联合“一站式”管理服务机制,优化体育赛事举办的市场化办赛模式;优化体育市场营商环境。健全完善营商环境工作推进机制,强化服务意识,激发市场活力。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登封打造功夫之都,支持上街区发展航空运动产业,支持荥阳打造象棋之都,支持郑州经开区打造汽车运动产业集群,推动郑州东区建立水上运动产业核心区。
繁荣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业。积极引进品牌知名度高、市场前景广的国际顶级赛事和国内综合性精品赛事,加快培育一批如郑州国际马拉松赛等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本土原创品牌赛事,加强运营模式创新,提高赛事市场化水平。
促进冰雪产业健康发展。完善冰雪场地设施,兴办冰雪运动培训机构,策划组织冰雪旅游节等活动,积极培育和引进冰雪产业企业。
创新发展体育用品制造业。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在我市投资设立体育用品制造企业。
提升体育服务业发展水平。逐步建立和完善以体育服务业为主体的体育产业体系。促进体育服务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总量中的比重。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大力支持体育企业发展。支持拥有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强的本土体育企业做大做强。着力扶持、培育一批有自主品牌、比较优势、竞争实力的重点体育企业。重点支持“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中小微体育企业发展。
推动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推动体育协会加强实体化发展,激发内在活力和发展动力,推动其规范运行和健康有序发展。重点扶持一批运行良好、积极作为的基层体育组织,发挥体育社会组织在营造氛围、组织活动、服务消费者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释放体育消费动能
优化体育消费环境。积极创建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支持各区县(市)探索体育消费创新举措。
培育体育消费新模式。丰富节假日体育赛事供给,扩大体育消费基础人群。提供多样化健身产品和培训服务,激发大众体育消费需求。支持体育企业开发在线健身、线上赛事、智慧场馆等消费新模式。
发展夜间体育消费。鼓励在热点商圈、地标场所举办开展各类夜间全民健身活动,打造培育“醉美·夜郑州”系列体育赛事和健身品牌。
推动体育融合发展
推进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规划一批体育特色鲜明、体旅有机融合的体育旅游精品景区、精品项目和精品路线。鼓励各区县(市)结合本地实际和特色优势,加快培育一批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精品项目和赛事。
深化体育与教育融合发展。依托市体校、市少儿体校等专业体育学校,健全完善“体校主导、一校多点,教体融合、产业支撑”的青少年训练培训新模式,在市场化程度高的项目上试点实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运行机制。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训练、竞赛活动。
促进体育与医疗融合发展。发挥体育锻炼、运动医学在“治未病”、健康促进等方面的作用,完善国民体质监测指标体系,逐步将体质检测和“运动处方”纳入居民健康体检和医疗机构诊疗服务范围。鼓励医院培养和引进运动康复师,开展运动促进健康指导,推动形成体医融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模式。
优化体育场地设施
统筹建设体育场地设施。补齐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短板。扎实推进社会足球场地设施建设专项行动。合理利用公园绿地、市政用地等建设体育设施。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利用工业厂房、商业用房、仓储用房等既有建筑及屋顶、地下室等空间改造成体育场馆设施。
扩大体育设施用地供给。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中加大对体育产业新增建设用地的支持力度。利用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存量房产、土地兴办体育产业。鼓励各地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符合条件的“四荒”(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土地发展体育产业。
强化体育设施运营管理。盘活用好现有体育场馆、设施资源,推动有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在节假日对公众开放,通过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等措施增加供给,提高体育场馆、设施的使用效率。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化、多样化的体育健身场馆和设施并对社会提供健身服务。(记者 陈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