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新闻 > 河南要闻 > 正文

全国“两会”上传来这些“河南教育好声音”!

全国“两会”上传来这些“河南教育好声音”!
2022-03-07 08:21:18 来源:河南省教育厅

3月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那么,在今年全国两会上,都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河南教育好声音”呢?

卢克平: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尤其是河南等生源大省的倾斜力度

全国“两会”上传来这些“河南教育好声音”!

建议打造黄河学研究高校联盟

“希望高校在黄河学研究领域形成合力,为国家重大战略提供智力支持。”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卢克平建议,打造黄河学研究高校联盟。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凝聚了不屈不挠的黄河精神,诞生了灿若繁星的黄河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亲自部署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为沿黄九省谋划生态、经济、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遵循。

“高校是科技创新和文化研究的重要阵地,应坚持‘四个面向’,围绕国家黄河战略,超前谋划布局,在黄河学研究领域为国家重大战略提供智力支持。”卢克平说,近年来,河南大学一直致力于对黄河、黄河流域和黄河文明的研究,形成了深厚的学术传统。其他兄弟高校也相继成立相关研究中心,围绕黄河开展基础性和应用型研究。但是由于黄河学研究涉及生态、地理、农业、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学科差异较大,高校间又缺少有效的沟通合作机制,研究重复化较为严重且不成体系,黄河学研究尚未形成合力,对国家重大战略的支撑作用不够突出。

对此,卢克平提了三点建议:

成立黄河学研究高校联盟,深度融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在黄河学研究领域,建立有效的沟通合作机制,避免“各自为战、重复建设”。

国家有关部委统筹布局黄河学研究平台,汇聚高水平人才队伍,聚焦制约黄河流域发展“卡脖子”难题,开展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

做好黄河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深挖黄河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加强黄河流域文化遗产保护,打造黄河流域文旅产业带,提升黄河文化的国际传播力。

建议部属高校按各省高考人数分配招生指标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卢克平提出建议,教育部直属高校应按各省区市高考人数分配招生指标。

卢克平列举一组数字:2021年全国高考报名1078万人,其中河南省125万人,占全国总数的11.6%左右。河南省本科一批上线13.97万人,占全省高考报名人数的11.18%,一本上线率在全国排名居于末位。

“一本上线率与所在省区市一本招生计划密切相关,也反映出了各省区市的一本录取率。由于河南的上线率按照招生计划的120%左右划定,实际录取率更低。”卢克平说。

他说,河南是人口大省、高考生源大省,由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布局不均衡,河南省仅有河南大学、郑州大学两所“双一流”高校,难以很好地承载起百万学子的“名校梦”。而省外“双一流”高校,尤其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在河南投放招生计划较少,与优秀河南考生上好大学的迫切需求存在较大矛盾。

为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卢克平提出建议,应充分考虑各省区市高考人数在全国占比情况,统筹教育部直属高校招生指标分配,适当减少高校属地的招生计划比例,更好发挥“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作用,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尤其是河南等生源大省的倾斜力度。

卢克平说,“重点高校面向农村和脱贫地区专项计划”包含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和高校专项计划,其中国家专项计划深受考生青睐,是进一步提高农村和脱贫地区高考录取率的重要方式。他建议加大在中西部地区实施国家专项计划的倾斜力度,稳存量,拓增量,优结构,进一步提高农村和脱贫地区学生上重点高校的比例,同时建立国家专项计划增量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

建议教育部直属高校与中西部地方高校结对帮扶

为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布局不合理问题,教育部出台了“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实施了“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等,开展“部省合建”工作,为中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和巨大能量。

卢克平指出,由于相关政策和经费覆盖面较小,“对口支援计划”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中部各省受援高校较少,且“部省合建高校”仅限“一省一校”,大多数中西部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没有得到足够支持。除此之外,中西部地方高校发展还面临着办学理念落后、办学资源匮乏、治校能力不足、发展模式受限等诸多问题,需要因校制宜、“一校一策”,有针对性地给予支持和帮扶。不少中西部地方高校也积极通过各种努力,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加强交流合作,学借鉴其成功经验和好的做法,有的甚至还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但由于合作高校双方在区位、资源、责权利等各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其所处的不平等地位造成了合作关系的不稳定与不可持续,需要在国家层面对不同高校间的帮扶合作关系作出制度性设计和统筹性安排。

卢克平建议,教育部直属高校与中西部(主要是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省区)地方高校,“一对一”建立结对帮扶关系。按照主要学科类型相近、办学历史相似、有一定合作基础和历史渊源等原则,在每个省区结对帮扶3-5所地方高校,每5年为一个帮扶周期。帮扶内容主要包括院校共建共享、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科研合作、师资培养、学生联合培养、干部挂职交流等方面。由教育部牵头,统筹制定“结对帮扶”方案和目标任务,并对帮扶成效开展专项考核与中期评估。同时建议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专款用于开展高校“结对帮扶”工作。

卢克平还建议,中西部有关省区相应建立“结对帮扶”机制,并安排“结对帮扶”专项资金。受帮扶的中西部地方高校,在接受帮扶的当年或次年,在本省区内结对帮扶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以此类推,受帮扶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对口结对帮扶一所高职高专院校;受帮扶的高职高专院校,对口结对帮扶一所中等职业学校;受帮扶的中等职业学校,对口结对帮扶一家企业,让“教育帮扶”的正能量接续传递。

陈国桢: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

全国“两会”上传来这些“河南教育好声音”!

少年强则国强。如何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已成为青少年思想素质教育中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3月4日,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驻汴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开封书画院院长陈国桢说:“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更是关乎千家万户幸福安宁、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和生命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有关数据显示,全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且数量在逐年增长。陈国桢说,一幕幕惨剧,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当前,各地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然而调研结果显示:有些地区、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忽视生命安全教育;部分学校课程流于形式,边缘化、“迎检化”现象严重;一些农村学校没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生命安全教育课程。部分学校缺失专业校医,心理健康教师由老师兼任,缺乏专业性,这种现象在中西部地区及农村地区较为严重。还有研究表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和生命安全问题的产生,很多时候是学校、家庭与社会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部分中小学校老师本身缺乏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得不到很好的帮助和处置;很多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时存在一些教育盲点和误区,加强中小学教师心理学专业知识培训、引导家长有效教育孩子、做好家校共育尤其重要。基于当前问题与现状,陈国桢今年向大会提出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的建议,建议提高全社会重视程度,切实做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各项工作。

普及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陈国桢认为,要普及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生命安全教育课程设为中小学国家级课程。同时推动各地区、各学校做到人员、场地、经费、教材、课程、课时“六个落实”。建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官方平台。针对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困扰和生命安全行为问题困扰,建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官方网络平台,推动教育资源共享。统筹教育、民政、妇联、残联、关工委、共青团等部门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在中小学校实行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导师制。将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师培训内容,提升中小学教师专业水平。在中小学实行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导师制,在各学科课程教学和课外活动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将心理健康从课堂教育延伸到日常教育。重点关注农村地区及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及生命安全教育,推动城乡学校建立教师联系帮扶制度。加强中小学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和专业校医配备陈国桢说,要加强中小学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和专业校医配备。按要求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落实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各项福利待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按照1∶1000的师生比合理配备专职教师(不满1000人数学校按1000计算)。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成果单列,落实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同班主任同等待遇的政策,在评优评先以及职称评定过程中适度向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倾斜。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省市骨干教师评选,建立各类激励与牵引机制,不断提升心理学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按规定配备专业校医,规范校医务室建设。按照1∶600的师生比合理配备具有医师资格的专业卫生技术人员(不足600人数学校按600计算)。对于一些编制受限地区,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采取支教的方式,由各级卫生系统安排专业人员按学期或年度为节点,轮岗到学校担任校医工作,以此解决校医编制问题。各地卫生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卫生工作的指导,帮助中小学校及时、准确宣传日常卫生与预防知识,保障师生卫生安全,及时处理校园内的意外突发伤害。

完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监测与档案建设陈国桢说,要完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监测与档案建设。将心理健康检测与筛查纳入中小学师生的常规体检,提供分级联网管理的心理检测平台和心理健康大数据平台。针对筛查结果及时跟进,及早发现并有效干预广大师生的心理问题。建立中小学师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制度。完善班、校心理健康档案制度,加强心理普查和学科科研工作,建立常态化危机预防和干预体系,发展基于学校特色的心理危机测评体系和网络测评系统。“青少年只有身心健康、人格健全、朝气蓬勃、富有梦想,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行稳致远、肩负时代重任。家庭、学校、社会要积极行动起来,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共同呵护阳光少年,建设健康中国!”陈国桢说。在深入调研、认真思考的基础上,陈国桢今年还向大会提出关于整合多方力量、创新安置帮教工作机制等建议。

高阿莉:建议增加中小学教师编制 实行编制动态调整

全国“两会”上传来这些“河南教育好声音”!

一方面是学校缺教师,教师不够用,一方面是编制有限,合同工没有身份认同感。义务教育教师编制标准,已与当下教育生态存在一定偏差。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省政府督学高阿莉提出关于修改义务教育教师编制标准的建议,增加城市教师的编制,上浮教师编制标准,实施中小学教师编制动态调整。

【现状】教师编制标准已不适用当下需求 与教育生态存在一定偏差

“985”、“211”、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应聘成功了,给予正式编制,其它师范类院校的毕业生,应聘成功了,却大部分是购岗、合同工。河南中部某地市,学校教师队伍也存在着编制紧张、人员三六九等的问题。

其实,这背后是义务教育教师的编制问题。大河报·豫视频记者了解到,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中央编办、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通知》(中央编办发[2014]72号)核定,将县镇、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统一到城市标准,高中教职工与学生比为1:12.5、初中为1:13.5、小学为1:19。

但是,随着教育改革日趋深入,该教师编制标准已不能适应当下教育需求。高阿莉说,从目前来看,义务教育教师编制标准与当下教育生态存在一定偏差。

基础教育学生数呈上升趋势,然而教师编制设定是一人一岗,这个设定是在保证这个教师不生病、不请假等情况下考虑的,这与教师病事假的权益、二胎生育的权益、专业培训的权益、下乡支教的任务等不可协调,导致学校教师严重缺失。

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实施后,课程细化、科目增加,一些以培养青少年核心素养为目标的综合性课程、信息技术和大量的校本课程的开设,安全、国防、法治、心理健康等都需要在常规标准下增加教师编制。

她说,持续多年的学校布局调整,大量农村中小学和教学点被撤并,形成较大规模的中心校、寄宿制学校,这些撤停并转的学校教职工存在一定程度的超编,而在短时间内又难以消化这些超编教职工,大量寄宿制学校的出现,对管理、后勤、保安服务人员形成新的人力资源需求。

【问题】教师编制严重虚高 教师队伍结构性失衡

那么,目前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编制问题的原因何在?高阿莉分析说,教师队伍结构性失衡。按照编制标准,超编学校因教师超编长期不能补充新鲜血液,导致老中青教师断层。同时,加剧了学校学科结构矛盾,造成了一些学科教师,特别是音体美、英语、信息技术教师的缺失严重。

教师编制现状严重虚高。老、弱、病、残人员占编不在岗,或达不到工作量的现象比较普遍。

她说,教师临时性离岗问题大量存在。目前教师国培、省培和支边、支教等问题、病假和二胎生育等现象普遍存在。

“教师岗位的专业化和不可替代性,决定教师编制管理和其他事业单位的性质不同。”高阿莉说,我们国家正处在快速转变过程中,严格地单一地依据师生比来确定教师编制数是不科学的。

【建议】增加城市教师编制 实施中小学教师编制动态调整

目前,课程改革的深入持续开展,校本课程日益丰富,课程门类增多,课程设置更趋科学,对教师专业性要求更高,需要的专任教师再增多。学校教科研工作、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培训等工作需新增岗位与编制。

为此,高阿莉建议,增加城市教师的编制。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教育战略重点向城镇转移,扩大城市教育的规模,应多建城市中小学,扩大城市教师队伍,增加城市教师的编制。

同时,对人口居住分散的农村偏远地区、山区必须保留的学校和教学点,在核定教职工编制时予以倾斜,按照师生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办法核定,确保乡村学校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特别是体育、音乐、美术、科学技术等课程。

上浮教师编制标准。解决课程设置的实际需要,在学校满编、教师结构性失衡的情况下,对一些知识更新难、年龄偏大和长期病休的教师,给予提前退休的相关政策,以增补紧缺学科教师。

实施中小学教师编制动态调整。优先保证中小学教师编制的正常增长,解决中小学艺体科教师严重缺编、教师结构失衡等问题。对现有中小学校编制核定口径进行调整,从按教职工与学生的比例,调整为按教师与学生的比例,教辅人员按教师核编总数的一定比例的标准核定。

石聚彬:职业教育需要产教融合

全国“两会”上传来这些“河南教育好声音”!

全国人大代表、好想你健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石聚彬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引导树立正确职业教育观。政府应加大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和聘用观念,改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政府可通过政策宣传、课堂教育、讲座等形式,将职教活动开展到企业和社会中去,形成培养技术型人才、尊重技术型人才的社会氛围,给技术型人才应有的社会地位。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积极作用,推动企业和地区经济的发展。

深化落实“放管服”政策,鼓励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办学模式。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两张皮现象还没有根本改变,建议政府从顶层制度设计上扫除企业办学在管理体制上存在的障碍,加大“放管服”政策落地力度,给予职业院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限,特别是在校企合作中,避免发生与国有资产管理等“打架”现象,坚持一校一策,放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型办学对教育用地的供给和限制,允许符合条件的大型企业使用非教育用地办学。

加大对企业办学的经费投入力度。近年来,虽然我国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但经费投入还有很多局限性。企业办学优势明显,建议加大对企业办学的经费投入力度。落实企业办学对税收、教育附加、土地、资金、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措施。

买世蕊:义务教育需要延长年限

全国人大代表、新乡市糖业烟酒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买世蕊每年在河南代表团提出的议案建议最多,被誉为“高产”代表。她从立法、卫生健康、教育、乡村振兴等方面,提出700余条、80多万字的议案建议。今年,她着重对义务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义务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提升国民素质的奠基性工程。大力发展义务教育,也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之举。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以来,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得到社会各界的称赞。目前,有地区已推行十二年免费教育,义务教育法第二条“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规定已滞后,亟待修改。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不光是为升大学做准备,还要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中央财政和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中央财政应进一步加大对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力度。应将义务教育法第二条“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修改为“国家逐步实行十三年义务教育制度,鼓励各地逐步实行十五年义务教育制度,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其中,十三年义务教育应包括学前一年和高中三年。

李灵:建议加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周口市许湾乡希望小学校长李灵在工作中注意到,很多中小学生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平时他们的生活主要由爷爷奶奶照顾,缺乏有效的监督和亲情陪伴,再加上成长过程中各种社会环境的影响和诱惑,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在农村,因为专业的师资力量匮乏,绝大多数中小学没有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她今年提交的建议是《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希望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能够高度重视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将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范畴。

司富春:用科技“解剖”《伤寒杂病论》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司富春过去一年的时光,一半给了科研,一半给了调研;一半给了教育,一半给了履职。

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召开在即,他今年计划提交多个建议,围绕科研创新、围绕中医药发展、围绕民生关注领域,为出彩河南鼓与呼。

沈开举: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郑州大学法学院教授沈开举今年的提案是关于高等教育改革,他希望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不能够过分偏重于管理权的改革,应该把改革的重心转移到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搭建一个良好的竞争平台,让每一个高校都有发展的机会。另外他还提出关于高校博士招生名额的改革。

魏世忠:建议加强对河南高等教育建设支持力度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科技大学副校长魏世忠每年最关注的就是教育发展。在他看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在河南叠加,如今的河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经过多方调研,他在今年的提案中着重突出“关于加强对河南高等教育建设的支持力度”等内容,期待河南有更多的高校能够进入“双一流”的建设序列中去。

来源 :河南省教育厅、河南信息广播、大河财立方、洛阳网、河南日报、河南法制报、中国青年报、澎湃新闻、大河报等。

标签: 河南教育好声音

(责任编辑:news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