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新闻 > 河南要闻 > 正文

河南:打造大江大河治理的重要标杆

河南:打造大江大河治理的重要标杆
2022-10-31 09:31:28 来源:河南日报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悠悠历史中,它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

黄河,中华民族的忧患。漫漫岁月里,它也给沿岸带来过深重灾难。

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治理黄河,历来是沿岸人民的美好夙愿。

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治理开发进入历史新纪元。1952年,毛泽东主席第一次出京视察就来到黄河河南段,70年前的今天——10月31日,毛泽东乘专列由开封前往郑州时,“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殷殷嘱托,成为激励几代人治理黄河的响亮口号。

同样是在河南,2019年9月18日,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发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擘画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

从“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历史与现实交汇于同一时空的70年里,人民治黄在攻坚克难中破浪前行,创造了黄河岁岁安澜的历史奇迹,为世界大江大河治理与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了典范。

10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黄河保护法,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正以全新的生命形态哺育着沿岸人民,演奏人水和谐的时代强音。

黄河宁 天下平

黄河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称,河南正处在“豆腐腰”的位置。下游河道摆动游荡,大堤像豆腐一样松软,历史上三分之二的决口发生在这里。古都开封7次被淹没,造就了“城摞城”的历史奇观。

位于黄河开封段的黑岗口险工显眼处标示有三条洪水水位线:1958年,22300立方米每秒,水位82.12米;1982年,15300立方米每秒,水位83.39米;1996年,7600立方米每秒,水位84.3米。“为什么流量越小,水位反而越高,是不是搞错了?”曾有外地水利工作人员到此考察时问道。

“水少沙多,泥沙淤积,河床不断抬高,导致流量虽小,水位却更高,洪水威胁也明显增大。”开封第一河务局局长潘佳良解释,黑岗口的河床高出开封市地面11米,黄河在开封段形成了“地上悬河”。

“去年秋汛,黑岗口下延控导工程出险最多,达194次。”潘佳良说,通过河务部门、地方政府的协同作战,没有一处小险酿成大险。

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秋汛,整个黄河河南段1.5万名干部群众,历经55天日夜奋战,抢护各类险情2439次,最终夺取黄河秋汛洪水防御的全面胜利。

新中国成立以来,曾先后12次战胜超过10000立方米每秒的大洪水,彻底扭转了历史上黄河频繁决口改道的险恶局面。

黄河宁,天下平。数千年的忧患之河何以有了今朝的岁岁安澜?得益于采取的一系列治黄手段。

整修加固险工、控导工程500多处、坝垛14000多道,以坝护弯,以弯导流,确保黄河河势相对稳定和安全;先后4次加高培厚大堤,土方量相当于15座万里长城。

过去,黄河干流上没有一座水库,现在,从龙羊峡到小浪底,从沁河河口村到洛河故县,干支流水库群如同一串串明珠守护着黄河,加之北金堤、东平湖等分滞洪区的开辟,形成了黄河“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

连续21年的调水调沙,河道主河槽平均下切2.6米,最小过流能力由2002年汛前的1800立方米每秒恢复到现在汛前的5000立方米每秒左右,中小洪水漫滩概率减小,游荡性河道河势相对稳定。

毋庸讳言,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在人民治黄过程中也走过弯路。因为低估黄河泥沙的含量,盲目希冀黄河水由黄变清,单纯依靠“蓄水拦沙”的三门峡水库建成不久后,便因泥沙大量淤积,成为死库容。

“没有三门峡的经验教训,就没有小浪底。”作为从事黄河治理30多年的水利专家,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金良表示,三门峡工程经过两次改建,加大泄流排沙能力,实现了水库年内进出库泥沙冲淤平衡,为小浪底水库的成功修建及运用打下了基础。

经历了三门峡的“蓄水拦沙”和小浪底的“蓄清排浑”,多泥沙河流水库设计运用技术发展到“蓄清调浑”新阶段,破解了“库区泥沙淤积形态控制难、水沙库容不能互换、径流无法实现年调节”三大技术瓶颈。“这标志着黄河治理实现了重大技术突破。”张金良说。

与此同时,黄河治理步入数字化时代。在“三条黄河”(原型黄河、数字黄河、模型黄河)建设的基础上,今年5月,黄委印发《数字孪生黄河建设规划(2022—2025)》,构建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的数字孪生黄河,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支撑带动黄河保护治理现代化,这标志着“把黄河装进计算机”有了行动指南。

今年6月底,黄河智慧防汛预警系统正式启用。作为数字孪生黄河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系统大大提升了防汛决策效率,通过类似电子沙盘的推演,形成可执行的黄河防汛预案,并运用智能系统迭代更新,黄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快速推进。

年年奔流 润泽两岸

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源头下来,黄河先后跨越青海、甘肃、陕西、河南等九省区,一路携川纳流,奔腾到海。

谁能想象,富有生命力的黄河在上世纪末曾多次出现断流。

在开封柳园口渠首闸下游2000米处,柳园口渠首闸闸管处职工闫志刚指着河滩说:“这里就是1997年黄河断流的最上端。当时整个大河都没水了,河道里只有断断续续的水洼还存了些水,闸上无水可引。”

“往上游再走3公里的黑岗口也好不到哪儿去,挽起裤腿,蹚着浅浅的泥水,就能从南岸走到北岸,根本不用撑船。”在此坚守了大半辈子的开封第一河务局高级技师李明金说。

据统计,1972年至1999年,黄河有22年出现河干断流,平均4年断流3次,1997年还出现了迄今为止最为严重的断流,断流时间达226天,长达704公里,占黄河下游河道总长的90%。长时间的黄河断流,还引发了河道萎缩、水生物减少、湿地减少等一系列问题。

转机出现在1999年,黄委对黄河水量实施统一调度,开了我国大江大河统一调度的先河。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才保存了黄河生态血脉,唤醒了一度沉睡的黄河,至今,黄河已连续23年不断流。

目前,黄河以占全国2%的河川径流量,滋养着全国12%的人口,灌溉着全国17%的耕地,还为沿岸50多座大中城市供水,并支撑着流域内石油、煤炭等工业的发展。

“有多少汤泡多少馍”,近年来,河南坚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在黄河两岸实施了122个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把1952万亩高标准农田升级为高效节水灌溉田,每年可节水1亿多立方米,实现了用更少的水产更多的粮、产更好的粮。

据统计,作为河南最大的过境水源,自1952年以来,全省已累计引用黄河水1800多亿立方米。

“黄河不仅滋润着沿黄灌区2000多万亩农田,而且成为沿黄及受水区12个地市、105个县(市、区)生产生活、工业和生态用水的重要来源,有力支撑着沿黄地区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河南黄河河务局相关负责人说。

河清岸绿 人水和谐

黄河流域最大的问题是生态环境脆弱——先天不足本底差、后天失养“病”根深,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较差。

受自然禀赋和人类活动影响,黄河流域内约3/4以上的区域属于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是我国生态脆弱区分布面积最大、类型最多、脆弱性表现最明显的流域之一,流域生态易破防、难恢复,保护治理的任务十分紧迫。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黄河沿岸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生态持续复苏,河湖面貌焕然一新。

霜降已过,一年一度候鸟迁徙大幕悄然拉开,黄河湿地孟津段俨然成了“鸟的天堂”。成群的绿翅鸭、斑嘴鸭在水面上悠然觅食,不时有水鸟从湿地草丛中振翅而起……秋水长天共一色、两三游人几帐篷,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妙画面。

近年来,河南坚持中游“治山”、下游“治滩”、受水区“织网”,统筹推进沿黄生态廊道建设和国土绿化行动,黄河正成为中原大地的“绿色飘带”。

在黄河中游,深入推进矿山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让8.6万亩历史遗留矿山披上了“绿衣”,昔日满目疮痍的小秦岭已成为全省特有动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区域;

在黄河下游,大力治理滩区面源污染和支流水污染,把46.9万亩湿地纳入保护范畴,推动流域内35个国考断面全部达标,目前从河南流出的黄河水都是Ⅱ类;

在受水区,加快构建平原生态绿网,三年来共完成造林503.6万亩,森林抚育577.5万亩;

……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牛鼻子’,保障黄河长治久安,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防范水之害、破除水之弊、大兴水之利、彰显水之善,开创大江大河治理新局面。”相关专家表示。

岁岁安澜、年年奔流、人水和谐……黄河,川流不息的发展之河,滋养着百姓宜业宜居的幸福生活。(河南日报记者 刘晓阳)

标签:

(责任编辑:news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