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濮阳市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体育、农业、生态等产业,以“文旅体节赛”为杠杆,打造“文旅体+扶贫”的濮阳模式,撬动文旅体农产业融合发展,将文化旅游的“魂”与体育赛事的“动”和休闲农业的“静”结合起来,形成了文旅体农共兴、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10月1日开始的首届“扶贫助农”黄河餐饮文化旅游节,仅一周时间,就让濮阳市驻村第一书记的农特产品销售额超过500万元。
扶贫研学游兴起
今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濮阳市分别举办了娄昌湖民间杂技艺术节、首届“扶贫助农”黄河文化旅游节、第三届河南省全民龙舟大赛(濮阳站)、第三届(渠村)黄河鱼汤节等一系列文旅体活动。同时,开展研学游扶贫活动,通过读书会进乡村、进红色基地、进名胜古迹等一系列研学游,打造黄河生态文化研学游、红色文化教育研学游、历史文化生态研学游等5条研学游线路,串联起全市48项文旅体节赛活动,联通全市300余个乡村,带动沿线乡村经济的繁荣和农特产品销量的攀升,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在濮阳市首届“扶贫助农”黄河文化旅游节中,我市50余名驻村第一书记带来了100多种农特产品。市财政局、市文广旅体局等市直各单位利用工会消费扶贫政策,积极购买驻村第一书记农特产品;濮阳迎宾馆、濮阳唯范体育公园等单位在参展时,捐出部分营业额给本次参展的乡村;市委营商环境办和市纪委监委驻市文广旅体局纪检组,按照“六保六稳”要求,对节会加强督查督导工作,保障市场主体权益,保证了节会顺利开展。截至10月7日,我市驻村第一书记的农特产品在“双节”期间销售额超500万元。
农特产品受青睐
黄河鲤鱼、红薯粉条、柴鸡蛋、黑小麦面粉……一个个农特产品被从田间地头带到了城市广场,没有华丽的包装,有的只是原生态的绿色和浓浓的乡情。一顶顶红色帐篷下,驻村第一书记热情地招呼着每一位前来咨询和品尝的市民。
在众多红色的帐篷中,黄河滩区的农特产品占据了大多数。这些“黄河特产”中,濮阳县梨园乡后寨村驻村第一书记刘大鹏和台前县清水河乡铁庙村驻村第一书记张伟共同打理的摊位显得犹为特殊。原来,两位驻村第一书记为了销售所驻村的农特产品,共同成立了惠农商贸有限公司,也是濮阳市第一个村与村合作成立的公司。据了解,今年刚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刘大鹏在培训中认识了已驻村6年的第一书记张伟,为解决村里产业发展困境,两人想出资源整合的办法,走出将农特产品销售“主战场”转入濮阳市区的第一步。如今,铁庙村的黄河鲤鱼、大米等多种农特产品已是成熟“品牌”,仅今年上半年就卖出30多万元;后寨村的柴鸡蛋销售了2000余箱。
张伟说:“一个村和一个帮扶单位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如果把每个村和每个帮扶单位集合在一起,形成的力量是无限的。我们要用这种合力更好地服务农民、服务农村经济,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做出应有的贡献。”市委组织部选派办副主任王卫东表示,目前,濮阳市共有驻村第一书记1453名,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完成脱贫攻坚前期档卡建设等一系列工作后,他们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发展村集体经济。这次活动给驻村第一书记的农特产品销售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让农特产品走了出去,并且销售得更好,助推了我市脱贫攻坚工作更好、更快发展。市文广旅体局副局长王忠民介绍说,今后将持续利用文旅体节赛搭建的“扶贫助农”产销平台,促进文旅体农共兴,助力打赢扶贫攻坚战。
打造“文旅体+扶贫”模式
面貌越来越美、各项文旅体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的濮阳,已绽放芳华。我市先后建成全国首座极限运动基地、中国最大的“龙文化”光影水秀音乐喷泉、中国首个为专项杂技剧目《水秀》定制的演剧院、娄昌湖杂技文化产业园区,吸引大批游客和体育爱好者前来观光旅游,体验极限运动的魅力。我市年接待游客人数从2017年的1368万人次增加到2019年底的2052万人次,年均增长16.6%;旅游总消费从2017年的23.9亿元增加到2019年底的39.6亿元,年均增长21.8 %。
“文旅体+扶贫”濮阳模式,成为拉动濮阳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精准扶贫的新亮点。濮阳将继续凝心聚力,推动文旅体融合发力,奋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