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商丘 > 热点资讯 > 正文

写给“家乡虞城”:游子与家乡的连心桥

写给“家乡虞城”:游子与家乡的连心桥
2019-04-10 20:16:00 来源:中华网河南

写给“家乡虞城”:游子与家乡的连心桥

“二十四桥千步柳,春风十里上朱帘”——这是宋人笔下的扬州。而今天,公众号“家乡虞城”的问世,把黄河故道的“二十四桥”的触角即刻伸向了全国、全世界。

加拿大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在半个世纪前就预言:“任何公路边的小饭店加上它的电视、报纸和杂志,都可以和纽约巴黎一样,具有天下在此的国际性。”一个人人参与的、新型的、整合的“地球村”即将产生。这是全球化理论的萌芽,对后来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麦克卢汉并不知道,“微时代”的“公众号”恰恰是“地球村”的“连心桥”,有了它,“想你时你在眼前”,乡情不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游丝。

的确,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人口流动量加大,传统意义上的“乡村”概念正在改变。就在我们身边,不少地方“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再也不见了人欢马叫的热闹场面和男女老少云集的大饭场。应运而生的网络,弥补了这个缺憾,给人们心中无处安放的乡情,提供了一方港湾。人们运用智能手机通过视频电话,获取了现场感和亲切感。但在这些交流中,关注点往往只是家人和亲朋好友。而通过微信公众号,可以获取整个家乡范围内的重大事件和消息,使出门在外的游子把眼光投向了亲友以外更为广阔的视野,能够多视角、全方位、立体化地感受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

带有地域色彩的微信公众号,已经成为一方水土的“标志性建筑”。它不失时机地奏响了八方游子心中的交响乐或者小夜曲,迅速地引发了不同地域游子的心灵共鸣。于是,巨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应运而生。

文字是最好的载体,图片是最好的铭记。“家乡虞城”公众号不仅给身在故园打拼的虞城人提供了一个了解家乡历史、推介家乡名片、点评家乡时政、参与家乡建设的平台,而且给外出创业的游子们,搭建了一座与家乡密切联系的桥梁。谁说到不了的地方叫远方?谁说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无论身居千里万里之遥,通过这些图文并茂的公众号,都能徜徉在家乡的山山水水、沟沟峁峁,就可和家乡的父老乡亲交流。

在南京居住的文友刘凯军兴冲冲地说,自从关注老家的公众号“家乡虞城”后,心里特踏实,一腔浓浓的乡情乡思乡愁有了寄托。现在养成了一有时间就去平台浏览文章的习惯,好像童年时代饭碗一放、马上跑到村头打麦场听大人们摆龙门阵一样的感觉。

在昆山务工的卢培告诉我:画面与文字是闻得出味道的。“家乡虞城”公众号里全是让人鼻子发酸的图文,那些熟悉的地名、熟悉的饭菜、熟悉的风俗,以及孩提时代玩过的游戏,都是老家的味道。每次打开公众号,都感到非常亲切和高兴。

载欣载奔,日换新我。“家乡虞城”公众号2019年2月2日创建,短短六十天,可谓日日新、时时新。我亲眼目睹了她的诞生、成长、发展壮大。目前,公众号已经拥有近万名粉丝,发文三百多篇,单篇最高阅读量逾5000人次,每日总阅读量超过15000次。已经成为古虞大地颇具影响力的一个网络平台。

“家乡虞城”公众号涵盖面广,分为“家乡资讯”“家乡人文”“家乡故事”“家乡风物”四个板块;信息量大,包括神话传说、历史故事、风土人情、节气物候、特色小吃、传统百业、童年记忆、发展变革等等;形式丰富多彩,有文字、图片、音频等多种表达方式。讴歌新时代,传播正能量,提倡新风范,树立新时尚,推动物质和精神文明迈上新台阶,助力美丽县城建设。

公众号不是虚拟空间,新媒体尤其需要自己的“名片”。“家乡虞城”通过征文活动,丰满了平台的形象,打造了属于自己的品牌。在3月20日推出“虞城教师写家乡”征文活动后,每天收到来稿近百篇,在短短半个月内,已经刊发高质量、高水平的征文近70篇。广大教师踊跃参与,挖掘历史底蕴,整理人文故事,描绘家乡风貌,记录乡村变迁,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一场“爱我家乡颂我虞城”的自发式采风活动。

据“家乡虞城”公众号负责人介绍,随着经验的积累和影响的扩大,公众号组织的“我用手机拍家乡新闻摄影大赛”不日将启动,而“家乡名人系列”也在筹备中,在此栏目中将推出家乡名医、家乡名师、家乡名厨、家乡名匠……

吹落了思乡的尘,吹不走额头的纹;走完了天下的路,忘不了回家的门。作为一个从镇里堌乡张三楼村走出来的法律人,我会一如既往地关注公众号、支持公众号。同时建议平台以征文或者开辟“在外创业人员抒写家乡”栏目等方式,让在外创业的虞城人加入到创作和编辑队伍中去。开辟“资讯共享”实现资源共享,开辟“务工推介”提供更多就业门路,开辟“同舟共济”为贫困潦倒之人提供援助,开辟“互通有无”为农产品和家畜家禽提供销路,开辟“光荣榜”表彰尊老爱幼道德风尚和好人好事,开辟“婚恋嫁娶”为年轻人搭桥引线,开辟“人小鬼大”让孩子们的作文也可以放到平台上展示……

家乡虞城“黄河如带,邙山如砺,枕之以阏伯,连之以葵丘”,这里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承载着五千年历史烟云的沧桑和厚重。当战场上的狼烟弥散殆尽,当奔涌的黄河远逝,当历史的脚步走到今天,一抹绚丽的亮色,把古虞大地渲染得多姿多彩,这片历经苦难的大地,迎来了她的涅槃重生。让我们这些见证者、开拓者、建设者,通过“家乡虞城”公众号这座连心桥,挽起手来,众志成城,共谱一曲壮丽的凯歌,抒写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就在笔者敲打此文最后一个句号的时候,接到了我中学时代的同桌——镇里堌乡枣子营村聂凤娇的电话。她说自己目前在沈阳就业,昨天在一位老乡的推介下关注了“家乡虞城”,刚才浏览“精彩过往”时,看到了我写的《老槐爷的传说》,马上联系公众号编辑,找到了我的手机号码。在离散几近三十年后,我们这对昔日的好姐妹,借助于“家乡虞城”这方平台,再次欢聚在一起。“千里风云契,一朝心赏同”。感谢网络!感谢平台!感谢公众号辛苦的编辑老师们!)

【作者简介】:张晓红,河南省虞城县人民法院法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2005年开始在《人民法院报》《河南法制报》《奔流》《人民司法·天平》等报刊发表作品。剧本《证据》在最高人民法院影视中心和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主办的首次“法院题材影视剧本征集活动”中获铜奖,散文集《一路向西》获2017年商丘市“五个一”工程奖。出版有散文集《红颜素心》《闲敲棋子落灯花》《一路向西》《刹那芳华》。

写给“家乡虞城”:游子与家乡的连心桥

作者近照

写给“家乡虞城”:游子与家乡的连心桥

写给“家乡虞城”:游子与家乡的连心桥

张晓红作品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