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商丘 > 县域经济 > 宁陵 > 正文

一位驻村第一书记的酸甜苦辣

一位驻村第一书记的酸甜苦辣
2021-01-07 09:43:25 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一忙起来,顾不上喝水吃饭,顾不上洗澡换衣,顾不上家里的老小……饿肚子、熬通宵、跑断腿、磨破嘴,这样的生活,在驻村扶贫期间,王宗涛早就习以为常。

2016年8月,宁陵县气象局干部王宗涛主动请缨,担任程楼乡乔竹园村驻村第一书记。乔竹园村现有耕地550多亩,人口71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有45户105人,村民一直靠传统农业养家糊口,是深度贫困村。在采访时,他谈及近五年的扶贫工作,感慨良多。

几年前的夏天,王宗涛第一次背着包袱进村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村干部和村民们纷纷围上来,热情地接过王宗涛的行李,就像见了久违的亲人。椅子还没有坐热,村民们便迫不及待地问:“王书记,您这次来我们村,带来多少扶贫资金啊?打算实施哪些项目工程啊?”王宗涛一听,一下子楞住了,只好实话实说:“一没有携资金二没有带项目,我就是来踏踏实实干活的。”

一名村干部又禁不住发问:“王书记,您是哪个单位的啊?”他回答是县气象局的。

此时,王宗涛感觉气氛顿时变冷了,村民的态度也变淡了。村民们小声嘀咕道:“什么都不带,你扶什么贫啊?”“气象局的干部能干什么啊?”……

听着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满是嘲讽,王宗涛的脸上火辣辣的,真想找个地缝儿钻进去。

扶贫攻坚重在精准,特别在精准识别把关上。驻村之初,有群众找到村室,向王宗涛提意见:“某某家有楼有车,为啥能当贫困户?”“俺家老人偏瘫,长期吃药,为啥不能评贫困户?”面对这些质疑,王宗涛决心在精准识别上下一番功夫。

他从深入走访做起,调查村情,听取民意,摸清底数。当他走进村民乔锋家中时,被乔家的困窘惊呆了。乔锋遭遇车祸经过抢救,虽然性命保住了,但变成了躺在床上的植物人。妻子马秀兰深受打击,精神失常。女儿正在湖北读研究生,儿子刚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高昂的医疗费,使乔锋一家陷入了绝境,儿女濒临失学的边缘。

马秀兰跪在地上失声痛哭,面对此情此景,王宗涛心里涌出阵阵辛酸。王宗涛想要尽心尽力去救助乔家,随后为他们一家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让他们享受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解决了看病难、上学难的大事。

最终,他清出了3户不符合贫困户要求的,新添了6户建档立卡户。这一减一加,虽然付出了很多艰辛,却赢得了全村上下的民心。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第一书记就是冲锋在前的“钢铁战士”,要不畏吃苦、甘于吃苦。

王宗涛吃住在村,特别是在填写贫困户明白卡、电脑输入贫困信息时,真是废寝忘食、通宵达旦,一支笔填下来,不容差错一处,有一种拼命三郎的精神。

记得去年6月28日,王宗涛在工作途中发生车祸,髋关节损伤,大腿疼痛难忍,他去医院简单包扎了一下,医生要求在家休养一个月。但三天后,又要迎接国务院扶贫抽查。“作为第一书记,我怎能离开自己的岗位啊?我咬着牙返回村里坚守在扶贫第一线。”王宗涛讲述,“待扶贫抽查结束,我的病情加重,髋关节严重积液和水肿,右侧髋关节残留碎片,只能依靠拐杖来站立、行走了。”

为了给贫困户乔家办理慢性病卡,王宗涛乡里、县里来回奔波;为了解决村民浇水难的问题,他又辗转在农业和水利部门……支撑他勇往直前的力量,就是第一书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还有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苦尽甘来。如今,乔竹园村面貌焕然一新:新建了文化广场,拥有了标准化卫生室,实施了电网改造,铺设了乡村公路,建成了光伏发电,扶贫车间也投入了使用。2018年10月,通过了国家评估验收,乔竹园村退出了贫困村行列,全村45户105人顺利脱贫摘帽。这样的成果,让王宗涛心中感到丝丝甜意。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乡村振兴才是目标。王宗涛把目光聚焦到村里的产业发展上,他要在规模化种植上做篇文章。2018年发展温室大棚6座,种植反季节蔬菜;2019年以“合作社+农户”的方式,种植菊花700亩,年收益140万元;今年又流转土地132亩,从山东引进金银花种植,安置闲余劳动力200多人。

付出总有回报。2019年3月,乔竹园村群众代表为他送来一面锦旗:“党的好干部 群众贴心人”。同年10月,在全县脱贫攻坚工作评比中,他被宁陵县委、县政府授予“先进个人”称号。

“我早已是乔竹园的一分子,乔竹园已成了我的第二故乡。”王宗涛深情地说。

(责任编辑:姜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