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笔者有幸参加这次座谈会,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不仅感受到作为一名思政教师的荣耀,更感受到一种历史责任。一年来,思政课教师备受鼓舞、精神振奋,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一周年之际,重温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更需要一些深入思考。
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所形成的重大影响,有助于增强立德树人的自信
由党中央专门面向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召开座谈会,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从这样的安排中可以领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党中央对思政课教育极为重视,思政课教育的言行和理念不能与“四个意识”相背离;第二,必须正确认识和定位思政课的功能作用,它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不能把它作为一门普通课程来对待、来建设、来安排;第三,建设思政课要由党的领导加以保障,理直气壮办好思政课;第四,“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对思政课教师队伍给予了充分肯定,这一评价给一线思政教师撑腰打气,使思政教师心情舒畅地干事业、做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六点要求,体现在三个方面: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是对立场方向的素质要求,解决的是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思维要新、视野要广,是对业务能力的素质要求,解决的是“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技术问题;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是对师德品格的素质要求,解决的是用什么样的人格榜样培养人的示范问题。这些要求有着鲜明的针对性、体现了问题导向,极大地鼓舞了思政教师的志气、增强了承担历史使命的信心,同时激发讲好思政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回顾一年来学校思政课建设和立德树人所取得的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对我国的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长期指导意义。
着眼国际国内大势确定思政课地位,有利于明确思政课建设方向
党在历史上一直十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政课建设,正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的,“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这正是战略思维在思政课建设问题上的体现,只有明确了思政课定位,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要把思政课确定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为什么要“理直气壮办好思政课”等关键问题。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思政课要引导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大变局”、科学分析“大变局”,与全国人民一道,在“大变局”中抢抓机遇应对挑战。面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思政课要围绕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工作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生,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未来几十年的生力军。所以,不能把思政课简单当做普通的知识课来对待,要从世界大变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样的方位来认真对待思政课,让思政课真正肩负起历史使命。
坚持目标导向和辩证方法论,有利于思政课改革建设的探索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这既是课改要求,也是衡量思政课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能割裂。思政课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达到“铸魂育人”“凝聚人心”“形成共识”的目的,必须以此为改革创新的导向。思政课必须要取得实效,必须贴近学生、围绕学生、服务学生,要讲学生所思所想所困,符合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所以需要坚持“亲和力、针对性”。学生对于思政课的需求,在于思政课立德树人之功能。只有具备思想性、理论性的思政课内容,才能达到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帮助人解决思想困惑、改善人的思维方式之功效。推动思政课创新要坚持“八个相统一”,这“八个相统一”具有明确的针对性,从培养科学思维方法的角度,不仅是为思政课教师熟悉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提供基本遵循、为今后守正创新奠定理论和知识基础,更着眼于让思政课教师以思政课改革为例,培养唯物辩证科学方法,摒弃教条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从而提高思维素质。因此,只有在思政课建设实践中坚持“八个相统一”,才能实现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价值旨归。
一年以来,全社会尤其是高校已经逐步形成了重视人才培养中德育要素,重视思政课建设的良好氛围。思政课教师唯有在党的领导下不懈努力,增强事业自信,打造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精品课程,才能不负党和人民的期待,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敬。全社会要形成合力把思政课当成大家共同的事,全党要加强领导承担起立德树人的政治责任,学校要“三全育人”完成党和国家赋予的使命。马克思主义学科要通过促进学科的内涵式发展赢得其它学科的认同和助力,通过增强青年学生实实在在的收获感来强化认同,通过培养更多的时代新人来验证。
(作者卢黎歌 系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陕西高校德育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