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时间的长河奔涌向前,奋斗的脚步永不停歇。河南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分别于1月14日、1月13日在郑州开幕。
回望刚刚过去的2022年,河南稳中求进、难中求成,推动经济发展呈现稳定向好、稳中提质的良好态势,为全国稳住经济大盘做出了河南贡献。
眺望蓄势待发的2023年,为充分展现代表委员风采,大河财立方特别推出“河南两会财经访谈”系列报道。聚焦代表委员建议,围绕各行各业如何拼发展、拼未来,继续讲好河南财经故事,奏响河南发展最强音。
城市地下管网作为城市的“生命线”,是维系城市正常运行、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重要基础设施,但我省目前在地下管网建设上存在规模不足、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
1月14日上午,河南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省长王凯作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改造燃气管道2000公里、供排水管网1600公里、供热管网160公里。
日前,大河财立方记者专访省政协委员、北京亚太联华资产评估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钧,他介绍了关于推动地下管网高质量建设方面的建议。“通过立法指导规范管理,完善配套政策,由政府主导推进,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同时要加快产业发展。”
立法规范完善地下管网建设配套政策
河南省“十四五”规划中,对加快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提出了“加快以省辖市为主体的‘城市大脑’中枢平台建设,整合公共安全、市政管理、交通运输、应急管理、卫生健康、空间地理等领域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推行城市楼宇、公共空间、地下管网等‘一张图’数字化管理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的目标。
“我省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地下管网年久失修,进入危险高发期,一些城市相继发生大雨内涝、管线泄漏爆炸、路面塌陷等事件,迫切需要一部法律为城市地下管线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明确的法律支撑。”杨钧说,目前河南仅有郑州、开封等城市出台了城市地下管线管理办法,缺少省级层面统一的城市地下管网管理办法。
杨钧建议将城市地下管网管理纳入立法规划,推动《河南省地下管网管理办法》的制定实施。
城市地下管网需要配套政策支撑。杨钧表示,我省可以研究制定《河南省地下空间产业发展规划》和河南省“十四五”城市地下管网建设路线图,通过《河南省智慧管网产业建设标准和投资指南》,强化政策面的支持和指引。
设立专项产业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
城市地下管网属于重要的公共资源建设项目,具有投资大、回收期长、运营维护成本高等特点,涉及公共财政支出。
“单纯依靠政府财政支出,给财政带来的压力大,且不利于整体产业的发展。”杨钧建议,可以通过政府主导和相关产业支持,采取“产业引导基金+特许经营权服务+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模式,由省级政府投资平台引导社会资本组建产业引导基金,让社会资本充分参与。
“例如河南投资集团、河南资本集团、中原豫资等省属投资平台公司,可以设立专项的产业引导基金、产业发展基金、产业扶持基金等作为主体,参与城市地下管网建设。”杨钧说。
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进来,盘活社会资本存量,服务民生发展。对于社会资本参与的项目,杨钧建议,可以通过特许经营权的方式,将项目交由社会资本进行建设和管理,政府进行监督和考核,推进城市地下管网的建设步伐。
产业带动加大智慧管网建设
城市地下管网建设涉及诸多产业,同时,智慧城市建设作为一项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必然离不开产业支撑。
杨钧认为,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城市地下管网的特点,依托河南省“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推动建设一批涉及制造、服务、智慧城市建设的产业园,发挥产业园集群效应,着力抓好全产业链条打造。
通过税收、土地提供等多种优惠措施,引导相关企业推动产业园发展,“这样既能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恢复制造业的活力,也能形成制造、建设、服务的模块化发展,保障城市地下管网建设的开展和维护”。
另一方面,杨钧表示,应加大城市地下管网智慧化建设,将智慧管网接入政府大数据平台,加强对城市管网的日常管理和灾害预警,对城市安全和应急管理会起到良好的管控作用。
智慧管网并非管道本身的智慧化,而是以GIS技术为核心,大数据和移动互联为支撑,全方位、多维度、一张图的“智慧型”综合运维管理平台,解决管网运行摸不着、看不清、管不到的难题。
“地下管网建设是我们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要过的坎,是一件利在当下,功在千秋的大事,越早建设成本越低,我们这一代人不做,下一代人也要做,建设得越晚成本也会越高。”杨钧说。(大河财立方记者 杨春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