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珠海11月15日电(刘婧婷)近日,由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互联网驱动教育创新论坛”在珠海举行,本次论坛是第四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的特别活动。
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和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承办,围绕 “在线学习的创新”“教育属性与教育形态的变革”等5大主题展开讨论,以期为教育实践的开展等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来自学校、研究机构、教育管理部门、互联网教育服务产业的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代表800多人参加了会议。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作主旨报告
新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不断深入给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新机遇与挑战。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表示,互联网作为全新的信息空间,正在重构教育的组织体系和服务体系。这一个漫长的变革过程,不仅包括微观的变革,也包括教育的组织体系、服务体系、供给方式的变革;这也是系统层面的变革,反映了一个复杂系统的演变过程,是各种主体协同解决矛盾的过程,需要校长、教师、管理者、产业界、研究者乃至整个社会的共识和参与。这一变革过程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和差异性,没有统一的路径指导,需要多方合作,共担使命,要尊重教师、学生和教学实践,要不断对话、形成合力,促进教育变革的顺利开展。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是,如何结合一线教师、学校、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推动教育创新发展,努力将我国的互联网强国优势转变成教育优势。
香港大学教育信息技术研究中心总监,香港大学学习科学战略研究项目联席主持人罗陆慧英认为,真正的教育创新是拓展教育目标,改变学与教的过程,改变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因此,教育创新的本质是改变学与教的行为。罗陆慧英强调,教育创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只看技术,也要留意社会技术体系和社会景观发展层面的变化。
当今时代快速变化发展,在人工智能方面,《中国高校科技》总编辑,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李志民表示,“人工智能+大数据”能够为学生提供终身学习的个性化智能支持,在教师减负、个性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有效管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他指出,我们尚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还有很多应用难题有待解决。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余胜泉介绍了教育公共服务模式的创新实践案例,分享了基于互联网的教育供给侧改革与探索。他基于“北京市中学教师开放型在线辅导计划试点”的创新案例,提出了互联网时代的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思路——借助互联网的数据智能、实时通讯、虚实融合的特征,发展教育供给的个性化、教育供给的社会化以及教育服务的虚实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