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河小区夜市曾经的小吃摊搬进了店里
告别了“地摊时代”的郑州汝河小区夜市,在迈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进程中,已经有了一种新的蝶变。
从1982年三三两两的吆喝叫卖声,到曾经火爆一时的“地摊王国”,又到如今的“游商进店”,城市发展中,形势的变化对他们来说究竟是历经波折还是“长痛不如短痛”的新生?4月15日至21日,记者走访发现,当年红极一时的汝河小区夜市已经有了一种新的存在方式,并与城市流量同频共振。□东方今报·猛犸新闻首席记者夏萍/文图
夜市的温度抛物线
作为郑州老牌夜市之一,汝河小区夜市是个“地标”云集的地方。
“喧闹中说话都得喊着,每个人都很开心,吃着串,舔着手指上残留的调味料。抑或,在朋友圈吼一嗓子,就能引来一群粉丝围观,口水灌满评论区。”这是汝河小区夜市“人气单品”老沙烧烤过去最常见的景象。
这种景象的形成,起源于1982年汝河小区建成后。当时还是青年的“老沙”来到这里当了第一批“摆摊人”。20世纪末,下岗潮席卷郑州,过去特别吃香的工厂职工被迫下岗。失去收入来源的职工及其家属为了生存,在家附近摆摊做些关于吃喝的小生意。
一开始,汝河小区只是三三两两推着小车的叫卖,之后美食摊一个挨着一个,烤串、烤鸭肠、炒凉粉、椒盐豆腐、雪花酪……氤氲的油烟夹杂着各种香味儿飘荡在郑州夜空。大家在一片鼎沸的喧嚣声中,建立起和这座城市的联系与温情。
现实瓶颈
因为火爆,汝河小区的夜市几乎成了郑州另一张“名片”,但这张名片留给人的印象并不那么好。
无论是负责汝河小区噪声、油烟等污染问题的中原区城市管理局派驻汝河路办事处执法中队,还是身处街路管理一线的汝河路街道办事处,都没有回避汝河小区夜市红火背后的现实问题。
“2014年、2015年夜市比较‘盛行’时,一入夜,二三百家夜市摊集中在小区道路周边,烧烤摊有几十家,整个广场烟雾弥漫,跟拆迁差不多,即使关紧门窗,第二天房间桌上也是一层灰。”4月21日,汝河小区40年“老住户”赵阿姨告诉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
污染大,投诉多,正是老沙烧烤遇到的经营瓶颈。
据中原区汝河路街道办事处城管科科长李勇回忆,那时他们就已经明确要求取缔露天炭炉烧烤,改用相对清洁、环保的电炉,但几乎没有作用,“当年靠近小区北门的烧烤摊附近都种着树,但烧烤味太大了,树都被熏死了。”
烟雾尚且可以勉强忍受,然而噪声污染却让他们伤透了脑筋。赵阿姨说,那几年没少向汝河路街道办事处、中原区城市管理局派驻汝河路办事处执法中队投诉。“然而治理过后一些夜市摊又卷土重来,占道经营、垃圾成堆现象屡禁不止。”中原区城市管理局派驻汝河路办事处执法中队中队长安昂表示。
这种抱怨的背后,是汝河小区夜市面临的最大发展瓶颈——趋于饱和的城市公共空间与日趋增长的消费流量形成的矛盾。
发展的问题,需要通过发展的方式来解决。2017年,一场大整治落在了汝河路。2018年,汝河小区夜市、黄河路夜市、一厂夜市等一批郑州老牌夜市集体迎来退休季,有的直接隐退,有的开两天歇两天,半隐半退。
入店经营
一边是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让“地摊经济”给底层群众一份温暖,一边是烟雾弥漫、噪声污染与城市发展进程中的“相悖”。业态提升带来的诸多问题,如何平衡?老沙烧烤的接班人沙忠有点焦虑,像许多地摊老板一样,他把这个烧脑难题抛给了相关监管部门。
“入店经营”,是汝河路街道办事处作出的一种新探索。
“地摊进店?面积缩小,成本升高,我不愿意。”这是绝大多数摆地摊人的心声。
“虽然要交房租,但是安稳了也放心了,不再当黑户。我觉得可行。”这是一部分摆地摊人的心声。
2019年1月,在汝河路街道办事处和中原区城市管理局派驻汝河路办事处执法中队联合推动下,汝河小区内原先配套的一排门面进行了重新装修,并安装了油烟净化装置。老沙烧烤地摊顺利入店,办理了“经营证件”,成了一个合法合规的门店。
从城市环境角度来说,这活儿干得漂亮,汝河小区散发出一派新气象;从市井文化角度来说,虽说是在动骨抽筋,但未尝不是一种拯救。
是否涨价
4月15日下午6点,本是汝河小区夜市上客的高峰期,可在摊位集中的“核心”区域里,再也没有了以往熙熙攘攘的景象。
一座难求的“36龄”老沙烧烤,还有曾经不排半小时以上的队别想吃到的“40龄”付记杏仁茶、“30多龄”的老赵炒凉粉都搬到了路旁店铺内,抱团经营。过去看看就心生恐惧的长队如今缩短不到10人,很快就能买到手。
当然,进店后的这些美食依然有着夜市原本的经济实惠,3元一串羊肉串,8元一杯杏仁茶,10元一份的炒凉粉还是Plus碗。其余的小吃诸如凉皮、馄饨、烤鸭肠等也都进店经营。这些店面很多还保持着夜市的经营习惯,傍晚才开门营业。
记者发现,这是一排有着千余平方米的门面,二三十家店,每店面积大小差不多,约35平方米,加上水电费和卫生费等,每月租金4000元左右,大多两家合用一个门店。
“虽然有租金了,但心里安稳,不用再担心不让干了,也挺合适。”接“祖辈班”的付记杏仁茶现任经营人李红坦言,至今卖杏仁茶已有27年之久,她早就渴望着将来有一家正规的店,可以“正式”地传给下一代。
李红的观念在沙忠和老赵炒凉粉的接班人赵楠楠那儿得到了认同。沙忠告诉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进店后店内面积虽没有摆摊时大,但每天进账流水跟摆摊时差不多,高达5000元,相比之下,月租都是寥寥的。“现在人的素质提高了,喝酒闹事的没有了,新店也不再产生噪声、油烟污染,居民也不投诉,生意比以前好干。”沙忠说。
解局
有人疑惑,夜市退场,怨大环境还是部分自身经营者“转型迟钝”?
资深人士认为,这是城市化进程以及消费升级的必然结果,郑州的夜市如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就只能被淘汰。
“占道经营肯定不合适,也无法长久,这是不正常的状态,只能抱侥幸心理。”8年前接父母班的赵楠楠,用“90后”的眼光看摆摊。
“很多时候,盘活一笔资源的本质,就是思考如何放弃它,去实现更优质的置换或升级。”站在现在的节点看一年前的选择,今年38岁的沙忠认为“入店经营”的“这步棋”走对了。“这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不单单是郑州夜市遇到的,其他很多行业也都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问题,这中间的艰难,当然有大环境的因素,但人自身的因素也肯定是有的,思想守旧,反应迟钝,肯定就会被淘汰。”沙忠说。
事实证明,烟火气与我们城市的发展并非背道而驰。城市中心的演变,造就了新财富和新阶层,有人追随着城市脉动得以新生。
意义
把时间拉回2019年汝河小区夜市“入店”前,许多地摊老板嘴上说着不想走,却也在用行动祝福着郑州的城建越来越好。后来,好多人都转行了,也有一部分人去河南其他地市。
这大概就是记者探寻汝河小区夜市“入店经营”一年后最大的意义,城市在变好,发展在继续,那些为城市建设做过贡献的人如此可爱,如此热忱。因为他们的勤奋努力,不管去哪,都会把这份人情味散落在城市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