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河南站首页 > 教育 > 大学 > 正文

【美文】播撒爱心 收获幸福——记来自河大的真情

2018-06-05 10:31:33  作者:  来源:中华网河南  参与评论()人

16年前,初为人师时,也曾满怀激情,满腔热血,渴望运用自己所学报效家乡,为村里孩子的健康成长奉献力量。然而,现实工作的繁琐,生活的单调重复,来自社会的不理解,逐渐侵蚀着我并不那么强大的内心。于是,激情逐渐消退,而我也沦陷于现实的洪流中,将梦想变成周而复始的纯粹的工作。

第一次听说“母亲助学金”,是在2009年的夏天,从同事那里得知是河南大学的张晓晖老师发起的资助贫困学生的组织。当然,这个消息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不一样的意义,因为我们这个来自国家级贫困县的山区学校,偶尔也会有人来搞一些声势浩大、却有始无终的资助活动,我们能做的就是提供一些贫困学生名单。

秋学期开学初的一个星期天,下着大雨,张老师却从开封赶来了,与以往的资助活动不同的是,张老师只有一位同学陪同前来,没有官方,没有媒体跟随,也没搞什么形式,只是根据我们提供的名单,进行了简单的家访,确认贫困情况属实后,便单独给学生发放助学金。助学如此低调,着实让我们感到意外。

第二年放暑假时,张老师又过来给孩子们发助学金。这次他在我们学校稍作停留,对学校情况做了进一步了解。当他听说我们这里较之物质贫困,更为贫乏的是精神,随即与我们展开了研讨。村里孩子们多为留守儿童,在家里没有良好的家庭辅导,在学校由于师资力量的不足也缺乏系统教育,学校课程开设不全,只能上语文、数学课,连英语课都无法开设,更别说体育、音乐等课程。张老师离开学校时候表示,来年会带学生过来利用暑期开设我们无法开展的课程教学,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对于张老师的说法我们并不敢抱太大的期望,因为大多农村学校和我们一样,经年如此,并非一朝一夕能够改善,何况一己之力。但是,第二年快放暑假时,便传来了张老师要带几位研究生同学来我校支教的消息。听到这个消息,我们师生都很激动,但在激动之余又不免有些为难,因为我们这里条件确实太差,不说夏季天气炎热,蚊虫叮咬,就连住的床铺都成问题。可是,张老师说来就来了。学校的老师们商量,让他们分开住到老师家,这样可以解决吃住问题,也不至于太过艰苦。没想到张老师和志愿者们早有思想准备,他们怕麻烦我们,拒绝了我们的邀请。张老师说,吃的只要有锅,他们自己可以做;住的更简单,只要把课桌一拉,睡在上面就可以了。

我们执拗不过他,只得同意。但那一刻,我的内心深处,被城里来的他不辞辛苦、倾心乡村教育的热情鼓舞,重燃了为改变自己学生未来而努力的动力,也默默地把这个比我还小几岁的年轻老师当成了志同道合的教育同行。

支教期间,看着张老师为我们山区孩子如此操劳,看到大学生志愿者不顾旅途劳累,不畏条件艰辛,为山区孩子的快乐成长努力着,我和学校的几位老师都被深深的打动了,受他们感染,我们也不自觉地投身其中。虽然假期我们农村的老师有很多农活要干,有的代课教师还要到附近厂里干零工挣些补贴家用,但是这都不重要了,大家都自发的来到学校,帮忙组织学生,维持纪律,做好安全防范,确保支教工作顺利进行。

与志愿者们朝夕相处的这段日子,我们对母亲助学金也有了进一步了解,她是由张老师因为想要帮助自己班级的一个贫困生偶然发起,后有众多爱心人士参与,便逐渐发展成一个较大规模的爱心助学组织。在张老师的用心经营下,这个组织进一步发展,助学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并且根据山区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向。

2017年世界华人文明交流经典案例征集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新闻热线/内容合作/媒体支持:0371-56279388
商务(广告)合作:0371-56279366
联系邮箱:798334716@qq.com

中华网简介| 河南频道简介| 广告投放| 联系我们

网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236413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