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河南站首页 > 教育 > 教育资讯 > 正文

何绍森:24岁硕士研究生变身“公益达人”

2017-10-23 09:54:22  作者:  来源:新京报  参与评论()人

在志愿服务中,教残障儿童练习说话也是难点。时间长了,何绍森与残障儿童形成了默契,能从其咿呀的发音中,判断其表达的意思。在志愿者的不断努力下,这位男童的语言能力得到了一定恢复,最终亲口说出了“谢谢”两字。

仅在2014年一年,何绍森带领全市193名志愿者为29个残障儿童家庭提供了1541人次、长达4623小时的志愿服务。

科技助老让“夕阳再晨”

早在2011年,北邮学生张佳鑫发起“夕阳再晨”公益助老项目,和志愿者们走进北京多个社区,义务教老人们使用电脑、智能手机。2013年秋天,何绍森结识了张佳鑫,随后与其一起组织成立了北京市海淀区文明志愿者协会和北京市夕阳再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科技生活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在许多老人面前,科技生活似乎还很遥远。在夕阳再晨服务初期,何绍森他们发现,很多老人连电脑都不会操作,但其本身并不是不想学,而是没有机会。

“记得有一个老人,子女交代家里的电脑不能碰,一碰就坏。老人很纳闷,电脑显示器上的指示灯老是一闪一闪,到底关了没有?但在子女的交代下又不敢碰。”在夕阳再晨早期的志愿服务中,志愿者免费到街道举办培训班,手把手教老年人学习操作电脑,这样的荒唐事就没再发生过。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手机逐渐普及,教授老人如何用手机连接现代生活也成了志愿服务的内容。帮助老人使用手机、网上挂号、网上购物、网络约车,许多老人在志愿者的帮助下成了网络达人,在现代生活面前毫无障碍,“基本上年轻人玩什么,我们就教老人玩什么。”

公益志愿服务之路将一直走下去

为什么热爱公益?一路走来,何绍森觉得,志愿公益服务本身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不仅使自己增长了见闻、开阔了心胸,还实实在在地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老师,你下节课还会来吗?”何绍森还记得大一做志愿者教师时,一个喜欢调皮捣蛋的学生在课后这样对他说。他当时承诺,下节课一定来。结果,这个以前不认真听课的学生不仅每次上课都认真听讲,还会认认真真做其留下的课堂作业,为的就是获得他这位老师的认可。那时,何绍森就觉得,志愿服务能够改变一些人、一些事。

在随后的“扶残助学送教上门”中,当自己所服务的残障儿童用清晰的语言说出“谢谢”时,何绍森的触动极深。“志愿服务的意义就在于此。”

在何绍森印象里,老人并非不好学、不能教,许多老人学起来非常认真,“80多岁的老人上我们的课,每次都用笔记本认真记笔记”。现在,何绍森手机上还经常收到老年学员发来的“作品”——一幅幅用图片软件制作的美图,甚至还有复杂的PS作品。这些都是何绍森继续从事公益的动力。

从参与者变成组织者、管理者,随着志愿服务的深入,何绍森所从事的志愿活动逐渐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工作本身也极具复杂性。如今的何绍森,还是在读研究生,同时已经是海淀区文明志愿者协会秘书长、夕阳再晨联合创始人,同时因志愿服务获得无数荣誉。“如果不是从事公益活动,我的工作能力不会得到这么多提高。现在,不论工作多忙、压力多大,我都能从容应对。”

何绍森觉得,不论以后是继续深造还是参加工作,公益志愿服务这条路他都将一直走下去。(采写/新京报记者卢通摄影/新京报记者彭子洋)

原标题:24岁硕士研究生变身“公益达人”


(责任编辑:王俊芳)
2017年世界华人文明交流经典案例征集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新闻热线/内容合作/媒体支持:0371-56279388
商务(广告)合作:0371-56279366
联系邮箱:798334716@qq.com

中华网简介| 河南频道简介| 广告投放| 联系我们

网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236413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