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序言
什么才是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又志存高远的艺术家?什么才是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并能真正触及人类灵魂深处的作品?李伯安先生和他的不朽遗作《走出巴颜喀拉》就是这样一面旗帜和一个标杆。
李伯安1944年生于河南洛阳,为人聪慧、勤勉低调、甘守清贫、献身于画,一生佳作甚丰却默默无闻,直至1998年5月,李伯安因过度劳累,在尚未完成的《走出巴颜喀拉》画稿前悄然而去。他54个春秋的早早离世留给世人深深的遗憾和无限的惋惜。令人欣慰的是,这件遗作最终成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珍藏,而为使李伯安的艺术得到更公正、更客观、更具历史纵深性的研究,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杜大恺主持的“李伯安与20世纪中国人物画研究”博士后项目亦已于2018年正式启动。
《走出巴颜喀拉》无愧是一件鸿篇巨制。在生命最后十年,李伯安曾三次深入藏区考察,收集素材,不计得失、不计成本、不惜身体、不辞劳苦以殉道般的精神投入其中,用心血浇筑出这颗未完全的硕果。雄伟的雪峰、浩瀚的云变、阔达的庙宇……266个形态各异、苍茫凝重的与真人等大的人物形象在总长121.5米,高1.88米的超尺度画卷中徐徐展开,仿佛座座丰碑,引领我们触摸着华夏民族灵魂深处的不屈风骨,仿佛吟唱着一首亘古流传下来的灵魂礼赞。
《走出巴颜喀拉》使李伯安得到业界空前的盛誉和高度评价:
“艺术在今天往往被认为是容易的事,画坛仍然弥漫着浮躁的、不求精进的心理,李伯安的从艺精神是对此现状的一种匡正。”(范迪安语)
“在20世纪终结之时,中国画诞生了一幅前所未有的巨作;在中国人物画令人肃然起敬的高度上,站着一位巨人。”(冯骥才语)
“李伯安《走出巴颜喀拉》的出现,把写实水墨人物又重新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走出巴颜喀拉》是20世纪水墨人物画的一个大写的句号,它的经验和启示,又必将迈出世纪的门槛。”(郎绍君语)
“李伯安扩充了传统中国画的认知疆域和地域空间……他扩充了传统文人画的审美范畴,把雄奇、悲壮、苍凉、崇高的审美品格带入到传统文人画领域,使长期沉溺于小情小调的传统文人画具有了更为全面多样的美学风范。”(孙振华语)
“这是怎样荡气回肠、震撼到骨头里的一幅杰作!面对这幅画,我想到了逐日的夸父、铸剑的干将,非要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自己的追求中并化为一体才罢休……(大凤语)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当代文艺工作者们应该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具有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把个人的艺术追求、学术理想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自尊自重,坚守高尚职业道德,勤业精业。创作出扎根本土、深植时代,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的精品。李伯安与他的《走出巴颜喀拉》正是对这些要求的完美体现,是一份超前完成的优秀答卷。
2021年6月,正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即将来临之际,郑州美术馆将这件作品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隆重借回,在故土展览重现,期望借李伯安《走出巴颜喀拉》弘扬华夏风骨、黄河文明,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亦是对李伯安先生平凡而又不平凡一生及其艺术精神的追思。李伯安的一生不算漫长,却为我们留下了一件跨时代的不朽巨作。李伯安的一生是清贫的,少为人知的,却为我们树立了一个难以超越的艺术标杆。九曲黄河,奔腾向前,生生不息。李伯安先生珠玉在前,期望此次展览可以引起更多当代艺术家们对于自身艺术创作的思考,追慕先贤,以其为镜,照见内心……
郑州美术馆
2021年6月
艺术家简介
李伯安 (1944.7-1998.5),河南洛阳人。1962年郑州艺术学院美术系毕业,曾任小学教师、工厂美工。1975年后在河南人民出版社、黄河文艺出版社、河南美术出版社任编辑。国画《巩县老农》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连环画《新娘子抬轿》 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名将粟裕》入选建军60周年全军美展。作品有《日光峁上》、《打山楂》、《华山挑夫》、《日光》等入选新人新作展。20世纪末一位漠视功名、不求闻达、默默耕耘于国画人物之苑的艺术赤子。他广采博纳,融汇中西,大大地丰富了国画人物艺术语言的表现力。(来源:郑州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