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19日电题:用好期货市场为“三农”护航
新华社记者刘开雄、白涌泉
近日,粳米期货在大连商品交易所成功上市,这也是我国第24个农产品期货品种。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副会长任智表示,当前,随着稻米产业链市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粮食行业对未来价格发现和有效风险管控工具的需求日益迫切。
事实上,农业生产与农产品价格直接相关,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平衡农业生产稳定性与市场定价波动性之间的关系,成为我国“三农”发展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期货快速发展,与产业融合度不断提高,不仅丰富了期货市场自身,更是依托期货市场逐步形成了一套现代化农业金融服务体系,为我国“三农”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2015年,大连商品交易所率先推出“保险+期货”试点,充分利用期货对价格风险的管理专长,结合农业保险的优点,让农民安心种粮,不要再为卖粮难而犯愁。随后,其他期货交易所也先后推出相关品种的试点,积极探索在市场化定价与确保农民收入之间的市场化运行机制。
“充分用好期货市场的风险管理特长,结合我国农业特点,整合金融资源,形成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金融服务体系,以市场化方式服务农业生产,这是行业对保障农民收入,推动农产品定价市场化的积极探索。”大商所相关负责人介绍。
2018年,大商所在总结过去连续3年“保险+期货”试点的基础上,推出了涵盖“保险+期货”、场外期权、基差收购等多种形式,多类型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 “农民收入保障计划”试点。37家期货公司、3家证券公司和1家商业银行的107个项目总计涉及639.51万亩土地,2018年“农民收入保障计划”总计为农民赔付约1.77亿元以上。
郑商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郑商所的“保险+期货”试点品种从2个增加到3个,试点项目从最初的6个增加到40个。涉及的地区惠及农户增加到50132户。目前试点赔付率超过70%,平均保险费率则从之前的超过5%降低到3%左右。
我国农产品期货的快速发展,也为农业企业提供新经营管理工具。近年来,越来越多农业企业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期货市场,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功能得到很好的应用。
在大豆、玉米等传统大宗农产品市场,围绕期货价格进行基差定价已成为常态。“一天不看盘,价格没法定”已经成为圈里的口头禅。
与此同时,面对农业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期货交易所、期货公司也纷纷开发新产品,帮助农业企业解决资金问题。例如2018年通过郑商所办理仓单串换、仓单回购等方式的融资交易量达到428万手,累计帮助企业融资69亿元,其中大部分都是农业企业利用农产品期货标准合约进行的融资。
“上市苹果期货之后,其中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帮着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陕西白水县一家苹果合作社负责人感慨道,农业企业没有抵押物,农产品又有季节性,在银行很难拿到贷款,每到收购季节,企业资金就非常紧张。而通过与期货公司开展仓单融资等合作,企业融资开辟了新通道,融资效果很不错。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再生产离不开现代化金融体系的支持。经过多年的努力,一套依托期货市场风险对冲功能的现代化农业金融服务体系已经逐步形成。
正如期货专家张宜生所言,农产品成为期货品种之后,产业就有了关注度,就会有人投资产业,有人去调查研究,有人去琢磨技术创新。“上市农产品期货一大亮点就是通过市场化手段,把更多资金、人才、技术引入农业,让农业现代化体系更加丰富、更加完善。”
新闻热线/内容合作/媒体支持:0371-56279388
商务(广告)合作:0371-56279366
联系邮箱:7983347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