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9月2日电题:以改革开放为动力 以新格局打造新优势——解读中央深改委第十五次会议发出的信号
新华社记者韩洁、刘开雄、何欣荣
“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重要讲话中,对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提出新要求,为我国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指明了方向。
专家表示,此次深改委会议释放重要信号:构建新发展格局,要继续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实行更高水平开放,以此为动力打造新格局下的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构建新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会议上强调,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说,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坚实的历史基础、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是党中央顺应时代要求作出的战略部署,是我国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解决新时期面临的各种中长期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
刘元春分析,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为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我国相继提出扩大内需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可以说过去十多年已经在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
“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达1万美元,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全面向世界经济强国、现代化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刘元春说,当下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倒逼我们进一步转向国内市场主导的国民经济循环。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当前形势下,构建新发展格局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要善于运用改革思维和改革办法,统筹考虑短期应对和中长期发展,既要在战略上布好局,也要在关键处落好子。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断释放内需潜力,关键要畅通阻碍循环的堵点和断点。”普华永道中国首席经济学家、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张礼卿认为,我国应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战略方向,进一步推进营商环境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增强国内大循环的活力。
国内大循环本质仍是开放的循环
新发展格局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否意味着对外开放不再重要呢?
“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我们决不能被逆风和回头浪所阻,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增强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防范风险挑战。”面对一些质疑和担忧,此次会议给出了明确回答。
张礼卿认为,新发展格局意味着,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我国最终产品的供求均衡将主要通过国内市场来实现,同时通过参与和利用国际产业链、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活动,有效促进这一供求均衡的实现。
“国内大循环必须要与国际大循环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互协调,两者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刘元春说,国内大循环本质上仍是一个开放的循环,只是它以满足内部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挖掘内部市场潜力,并通过持续对外开放,用中国内需大市场带动全球经济复苏。
作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举办地,上海正在建设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今年上半年,上海实到外资102.8亿美元,在去年增长13.9%的基础上继续增长5.4%。
“连续两年参加进博会后,我们感受到中国市场的魅力,并将中国区总部升级为亚太地区总部,未来还将持续加大在华投资。”美国嘉吉集团全球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麦伟德说。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全球首席经济学家花长春说,中国既拥有强大的制造能力,也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同时还拥抱经济全球化。“我们将日益强大的国内市场视作一种战略资源,成为中国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底气和力量所在。”
凝聚改革力量 以高水平开放打造新优势
面向未来,此次会议传递出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信号,旨在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
专家认为,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促使我们更多反思国内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倒逼国内改革加速,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唯有畅通国内大循环,才能更好联通国内和国际市场,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发展。”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徐奇渊说。
从5月《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发布,到6月《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印发;从2020年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缩减,到此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进对外贸易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
这些新部署背后,我国正努力把构建新发展格局同实施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等衔接起来,在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面向未来,我们将置身更复杂的外部环境。实行更高水平开放的同时,统筹好发展和安全至关重要。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认为,既要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也要把握好矛盾运动规律,着力补短板锻长板,增强应对风险挑战的竞争能力和斗争本领,打造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