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在鹤壁市首批“乡村发言人”受聘暨第一书记派驻村特色农产品推介会上,浚县白寺乡靳庄村村民靳志华的手工粉条和皮渣很受欢迎。他告诉记者,他以前是村里的贫困户,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去年依靠做红薯粉条和皮渣脱了贫。
气温越低,越是做纯手工红薯粉条的好时机。12月10日,记者来到浚县白寺乡靳庄村村民靳志华家时,他跟妻子正在厂房内翻晒红薯芡粉,为过几天做红薯粉条和皮渣做准备。
今年37岁的靳志华患有先天性肢体残疾,不能干重活儿,母亲在他18岁时去世。10年前,父亲因脑出血一直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9年前,二女儿出生后不久便被医生诊断为先天性脑性瘫痪,生活无法自理。父亲、女儿看病时欠下的十几万元债务,以及两人平时离不开人照顾的情况,给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他们家成了村里有名的贫困户。
贷款建厂房、买机器,尝试多次终学会粉条制作技术
“俺爹和二妮儿平时离不开人照顾,家里地又多,媳妇一个人种不过来,没法儿出去打工。做生意又怕赔钱,所以一直凑合着过。前两年徐书记一直找我,问我有没有什么想法,给我讲了很多扶贫优惠政策。去年我说想做红薯粉条跟皮渣,就是缺本钱,他既帮我跑贷款,又帮我办证,帮我出主意开网店,还通过朋友圈给我推销产品。”靳志华指着简易厂房和机器告诉记者,“这些都是用去年贷款5万元置办的。”
“2016年我做帮扶队员时就发现,志华是个很能干也很有想法的年轻人,但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又要在家照顾病人不能外出务工,只能靠种地维持生活。因此,2016年乡村两级干部排查摸底,将他家确定为特别需要帮扶的贫困户。”说起靳志华,浚县县委宣传部办公室主任、靳庄村驻村第一书记徐自波这样评价。
去年5月份,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靳志华拿到了5万元的小额贷款,用于建厂房、购置机器、收购原材料(红薯)等。金融扶贫政策出台后,徐自波又立即帮他争取到了返息优惠政策。
志华粉条作坊终于建起来了,靳志华的创业热情也高涨起来。“去年11月份,我从濮阳聘请了一名粉条制作师傅,跟着人家学粉条、皮渣制作技术。刚开始掌握不好核心技术,粉条、皮渣不是硬了就是软了,浪费了五六百斤芡粉,心疼得不得了。想放弃吧,想着人家扶贫干部一趟趟地往家里跑,又帮我贷款又帮我办证,实在太对不住人家,所以我又耐着性子学,直到失败了20多次后,做出来的粉条才好一点儿。后来又尝试了很多次,每一次都拿出来让村里人品尝,直到他们都说好吃时,技术这一关才算是过了。”说起去年学做粉条的过程,靳志华颇为感慨。
跑销路铺渠道做品牌,开网店做微商忙销售
“志华,你不能光想着咋做粉条,也得考虑考虑咋把这些粉条卖出去,除了通过各乡镇超市,你也可以尝试开个网店,通过网络进行销售。”粉条、皮渣制作技术掌握后,靳志华一口气收购了3万多公斤红薯,在他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徐自波又找到他,并给他出主意。
是啊,3万多公斤红薯,可以制作五六千公斤的粉条,这些粉条怎么卖出去呢?因为粉条为纯手工制作,在价格上没有竞争力。刚开始,靳志华拉着粉条往浚县各乡镇超市送,同时也跟一家粮油店谈好了代销协议。可是没过多久他就发现此路不通:因为前期缺乏宣传,一家村里的超市有时一天只能卖出5公斤粉条或皮渣,粉条保质期较长,可是真空包装的皮渣保质期只有21天,这样下去,几百公斤的皮渣都要砸在自己手里。
“我看徐书记通过朋友圈帮我卖了1万多块钱的粉条,其他扶贫干部也帮我在朋友圈里推销,才觉得之前徐书记提的开网店、做微商的建议挺好的。于是我就在淘宝上注册了网店,同时也在朋友圈里卖粉条,我的粉条口感好,现在有很多回头客。”靳志华高兴地对记者说,他去年共销售粉条、皮渣5000余公斤,纯利润3万多元,年底全家实现了脱贫。
有了收入上的提高、扶贫干部的支持和创业逐渐积累的经验,2018年靳志华更加坚定了发展产业致富的决心。“你看圈起来的这片地,以前种小麦玉米,一年下来也挣不了几个钱,去年我种了核桃树苗,树苗下面全种成红薯,红薯地里又养了些笨鸡,土地肥沃,红薯收成很不错。”靳志华告诉记者,今年除了自家种的1万余公斤红薯外,又收购了3万余公斤,等气温降到一定程度就开始做粉条。
“我的粉条现在也算是做出名堂了,有很多回头客,我打算在门口竖一个大广告牌,让来家里买粉条的人一下子就能找到地方。”靳志华对未来的事业和生活有很多想法,“要是没有去年扶贫干部的鼓励和支持,这些想法估计也只是想想而已。”(鹤壁市委宣传部 李佳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