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文化 > 观点 > 正文

浚县建成56个产业扶贫基地 2000余名贫困群众有活儿干有钱挣

浚县建成56个产业扶贫基地 2000余名贫困群众有活儿干有钱挣
2018-12-13 15:31:58 来源:中华网河南

浚县建成56个产业扶贫基地 2000余名贫困群众有活儿干有钱挣

12月的天气,室外寒风凛凛,浚县善堂镇北柴村宏祥伞业有限公司车间内却温暖如春。掀开门帘走进去,便听见工人操作机器发出的声响。

该公司是善堂镇9家产业扶贫基地中的一家,先后安置10名贫困群众在此就业,本村村民王素琴便是其中一名。“我干活儿的速度慢,一天差不多能挣五六十块钱,顾得住家里的生活。”她说。采访中记者发现,公司工人大多来自附近村庄的留守妇女,年龄最大的张芬娣已经70岁了。“在村里开公司好啊,不光贫困户受益,大家都受益,连我这个老太太也能找个活儿干。”张芬娣开玩笑地说。

在浚县,像宏祥伞业有限公司这样的产业扶贫基地共有56个,安排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2266人;产业扶持项目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共计约1.1万户次)。

围绕六大特色产业建成56个扶贫基地

为打好产业扶贫硬仗,浚县成立了产业扶贫指挥部,明确由县级领导牵头负责产业扶贫工作,制订了《浚县创新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加强产业扶贫实施方案》,着力培育特色农产品、乡村旅游等六大扶贫产业,积极探索“政策奖补+特色产业”“龙头企业+贫困户”等5种扶贫模式,结合本地工作实际,坚持市场导向,长短结合,选择符合浚县各地域实际、老百姓熟悉的花生、韭菜、辣椒等加工类项目,确保贫困户有持续稳定的收入。

浚县新镇镇马行村村民马国民是产业扶贫的受益者。前几年因为家庭原因,马国民一度精神抑郁,每天将自己关在家里不肯出门,家里越过越穷,最终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因为家庭的原因,前几年我觉得活着特别没意思。俺厂长天天去家里喊我,让我去厂里上班,喊我的次数不下100次。除了喊我上班,还跟我聊天,经不住他缠磨,最后我同意到厂里上班。我先是负责修车,后来开铲车,一个月三四千块钱工资,收入高了,心情也好了。”马国民告诉记者,去年母亲也被安排到公司打扫卫生,一个月600块钱工资,家里不仅摘了穷帽,还盖起了新房子。

马国民所说的厂长,是该村党支部书记、浚县黎新新型节能建材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同党。他告诉记者,公司成为扶贫基地以来,积极担负社会责任,按照贫困户不同情况先后安排11名贫困人口就业。

“十几年前,我得了股骨头坏死不能干重活儿,村里先是把我安排到厂里看仓库,后来厂里安排我开票据,多了一份收入,家里条件好多了。”同样在该公司就业的贫困户马红银说。

精准对接形成产业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产业发展是经济活动,必须按照市场需求发展特色产业,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浚县扶贫办主任周学超说,“这就需要精准对接群众,形成产业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户参与生产、实现就业。同时精准对接特色产业,因地制宜选择比较具有优势的特色产业。”

浚县郑华花生购销专业合作社是浚县善堂镇围绕特色农产品打造的一个产业扶贫基地。该合作社位于善堂镇石佛铺村,年销售花生2000余吨,产品销往浙江、云南、天津等省市。2017年,该合作社成为善堂镇产业扶贫基地,先后吸纳石佛铺村14名贫困群众就业。

朱凤梅是石佛铺村的贫困户,现在该合作社上班,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捡花生,她很满意现在的工作。“岁数大了,也干不了啥重活儿,在这儿捡花生一天能挣四五十块钱,也不耽误看孩子和做家务。”她说。

浚县善堂镇党委委员侯国勇告诉记者,近两年来,善堂镇依托农业大镇的优势,围绕特色种植做文章,加大了对农产品加工产业的扶持力度,并以此带动贫困户增收。

浚县沛珂粉条加工厂在善堂镇党委、政府的扶持下,于2018年9月投资50余万元建成了一条红薯粉条生产线。目前,带动当地群众增收的效果初步显现。

浚县沛珂粉条加工厂负责人赵沛珂告诉记者,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机器,红薯粉条细粉日产量达到10吨,向附近贫困户收购150吨红薯,增加了他们的年收入。“下一步我们准备再引进三四条生产线,通过订单农业的方式,让更多贫困户增加年收入。”

浚县新镇镇张庄村村民赵二青也是特色种植产业扶贫的受益者,他告诉记者,以前种粮食一亩地一年净利润1000元左右,现在跟着合作社种韭菜,一亩地一年净利润1万元左右,差不多是种粮食的10倍。

“今年我们安排了33个产业发展项目,目前已经顺利建成27个,这些项目主要安排在贫困村和贫困发生率高的村子,这些项目建成后,将有助于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浚县扶贫办副主任赵明磊说。(鹤壁市委宣传部 李佳供稿)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