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因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以南,故称河南。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沿省界自北向西南呈半环形分布。山水绝佳,人杰地灵。许多名人长于斯,或游于斯,写下了壮阔的历史画卷,留下了不朽的诗文和事迹,在中小学语文课本中都可以找到他们的足迹,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
“提起龙,中国人莫不引以为自豪,有时还自称为‘龙的传人’。”(《龙的传人》,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在河南省濮阳市博物馆里,陈列着一条用贝壳砌成的龙……它是从当地一座五千年前原始社会的墓葬中发掘出来的,考古学家称它为‘中华第一龙’。‘中华第一龙’说明中华民族在形成初期,就把龙作为自己的图腾。”(《中华第一龙》,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课本里的河南,传承着先民与大自然搏击抗争中催生的伟大人文精神。“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的愚公移山故事代代相传,而历久弥新的愚公移山精神,千百年来始终是中华民族奋发图强、攻坚克难的无穷动力源泉。
课本里的河南,反映出先秦时期古人凛然不可侵犯的人格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战国时,蔺相如随从赵惠文王与秦昭王会于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廉颇蔺相如列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面对秦王的欺辱,他有理有节、有勇有谋,使得“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同样不辱使命的还有小国安陵国(位于今河南鄢陵西北)的使臣唐雎,面对恃强凌弱、妄图吞并安陵国的秦王,他敢于“挺剑而起”(《唐雎不辱使命》,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冒死抗争,终于使得“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课本里的河南,记述着巾帼不让须眉的传奇故事。“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南北朝时期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花木兰,是中原乃至中华女性的杰出代表。花木兰故里,位于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
洛阳、南阳、开封……河南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这些名城在语文课本里都有别样的呈现,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洛阳,在唐诗名篇中被反复吟咏。“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旷达的诗仙李白,也有细腻而忧郁的一面。相较而言,同为唐代诗人的王湾,其思旅之作则节奏明快:“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次北固山下》,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王昌龄这首触景生情的离别诗,传递着一份真挚的亲情,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心动眼湿。诗圣杜甫生于河南巩义,致使唐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在他的笔下也有生动描述。“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唐军收复失地的军事胜利给诗人带来的振奋和欢悦,幻化成诗歌长河里一朵激情的浪花,在语文课本里静静地讲述。
南阳,刘秀起兵于此建立了东汉,实现了“光武中兴”。在毛泽东主席亲笔撰写的一篇新闻稿里,对南阳的历史有过简要的描述。“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中原我军占领南阳》,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诸葛亮曾隐居在南阳,在乡野草庐中耕读时,他却以天下为己任,胸怀经国济世的宏伟理想,也赢得了后世文豪刘禹锡的赞叹:“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短文两篇·陋室铭》,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开封,在北宋时期是一座经济文化繁盛的国际大都市。“北宋时期,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布局打破了坊与市的严格界限,出现空前的繁荣局面。北宋汴梁商业繁盛,除贵族聚集外,还住有大量的商人、手工业者和市民,城市的文化生活也十分活跃……作品描绘了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梦回繁华》,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千年之前,被称作汴梁的开封作为北宋都城,其繁华的市井风情,在张择端的绘画杰作《清明上河图》中精彩呈现。
课本里的河南,还充溢着为国为民的大爱情怀。河南省兰考县原县委书记焦裕禄同志,心系群众疾苦,是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为民爱民的典范。“1963年冬天的一个下午,焦裕禄和通讯员骑自行车从农村回到县城后,来到张振祥师傅的理发店理发。”(《焦裕禄的车钥匙》,教科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焦裕禄边看报纸边等,一直等到轮到他的时候才理。理完发后付过钱要走时,焦裕禄却找不到自行车钥匙了。无奈,焦裕禄只好扶着车把,让通讯员提着车的支架走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通讯员气喘吁吁地跑过来对他说:‘焦书记让我来告诉你们,他的车钥匙找见了!’张师傅松了口气忙问:‘在哪找见的?’通讯员说:‘在棉裤腿里。’人们笑着问:‘怎么会在棉裤腿里?’通讯员说:‘焦书记穿的是补丁衣裤,钥匙从棉裤兜的破洞里掉下去了。’听到这里,大家的眼睛不由得湿润了……”这个朴实无华的小故事,真实地反映出焦裕禄和群众打成一片的优秀品质与艰苦朴素的作风。
课本里的河南,是五彩斑斓、无比“出彩的”。作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拥有厚重文化底蕴的河南在文化上自信满满。围绕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如何“让中原更加出彩”这个时代之问,新时代的河南,必将交出一份优秀的答卷,在未来的课本中,留下中原大地浓墨重彩的新篇章。(本报记者 王胜昔 本报通讯员 郝永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