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要闻 > 正文

高度浓缩!走进卢浮宫:每一件作品都是一个故事

高度浓缩!走进卢浮宫:每一件作品都是一个故事
2020-08-24 17:04:20 来源:人民网

盛夏,巴黎,塞纳河右岸,阳光下的玻璃金字塔闪闪发光。这个由近800块玻璃组成的金字塔是卢浮宫的入口,排着长长队伍的人们从这里进入明亮宽阔的接待大厅,去往德农馆、黎塞留馆或叙利馆,徜徉在世界艺术文化中,与过往文明对话,感受愉悦充盈的审美体验。在这里,人类的文明被高度浓缩,每一件作品都是一个故事,都反映一个时代。

发展变迁

卢浮宫最初是因保卫城市所建的一座城堡,后来法国王室将其作为皇宫。1204年,为了守卫巴黎,当时的法国国王腓力二世修建了一座通向塞纳河的城堡,取名卢浮宫。从为战争建立起的城堡,到后世被作为皇宫,几乎每一位卢浮宫的“主人”都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例如,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于16世纪中叶重修了宫殿,并收藏了包括《蒙娜丽莎》在内的当时意大利著名艺术家的作品,为卢浮宫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气息。亨利四世用13年时间建造了卢浮宫大画廊。艺术狂热爱好者路易十四不仅买下了当时法国最好的艺术品,将收藏数量从150件扩充到2000多件,还在建筑师勒沃和画家勒布朗的帮助下,重新装饰了金碧辉煌的阿波罗画廊,使卢浮宫更加富丽堂皇。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这座皇宫慢慢转化为一个博物馆。1793年8月10日,卢浮宫变身为中央艺术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连接卢浮宫和杜伊勒里宫的大画廊也第一次迎来了法国普通民众。曾经只有国王和贵族才能欣赏的艺术作品,变成了大众也能欣赏到的艺术文化财产。卢浮宫从一座帝王的皇宫,变成了人民的博物院,成为世界上最早的现代博物馆之一,为后世许多国家博物馆的建立和管理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1799年,拿破仑成为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4年后他将卢浮宫中央艺术博物馆的招牌换成了拿破仑博物馆,并把当时欧洲其他国家一些最好的艺术品“搬”了进去,卢浮宫因此成为19世纪初欧洲辉煌的艺术中心。滑铁卢战败后,5000多件靠征服掠夺的艺术品陆续归还欧洲各国。

随后的200年间,卢浮宫历经变迁。1981年,法国政府开始实施“大卢浮宫计划”,改建这座古老的建筑,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的金字塔方案中标。长达8年的施工不仅解决了卢浮宫入口狭窄,让人容易晕头转向的难题,同时增加了一倍的展览空间,令其真正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博物馆、艺术爱好者的殿堂。

艺术课堂

7月6日,因疫情防控闭门3个多月后,卢浮宫恢复开放。虽然并未开放所有展厅,但大批艺术爱好者仍欢欣雀跃,第一时间奔赴这场等待已久的“约会”。尽管与往年夏天每天4000至1万人的客流量相比略显冷清,但在卢浮宫“镇馆之宝”面前,游人依然如织。

在德农馆二楼中间的一个大厅中,《蒙娜丽莎》被玻璃罩保护着镶在墙内,想要近距离一睹真容的人们仍然排着长队。《蒙娜丽莎》是卢浮宫的“镇馆三宝”之一,也是参观者必看的艺术品之一。蒙娜丽莎仿佛已经成了卢浮宫的形象代言人,似笑非笑,亦幻亦真,无论从哪个方向看过去似乎都在注视着你。

在叙利馆底层古希腊雕像厅,卢浮宫另一件“镇馆之宝”——《米洛的维纳斯》(又称《断臂维纳斯》)雕像高贵优雅、挺拔优美,展示出女性特有的曲线美,再加上其谜团般的身世,使全世界为之着迷。而在德农馆,卢浮宫第三件“镇馆之宝”——创作于公元前2世纪的《胜利女神》展翅欲飞,衣裙迎风飘扬,看着她仿佛能感受到2000多年前爱琴海强劲的海风,充满着一往无前的勇气和魄力。

卢浮宫是一个藏品的海洋,上万件艺术藏品分别在不同的展馆中展出。卢浮宫有198个展览大厅,仅绘画馆便有35个展厅,在一天时间内欣赏全部的展品几无可能。因此,卢浮宫专门根据历史时期、艺术类型或特定艺术主题为参观者贴心规划了不同专题参观路线,使其可以直奔主题,节省时间。

这里是跨越时空界限的历史课堂。在《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这幅作品前,经常会见到一群学生席地而坐,听老师讲述1804年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举行国王加冕仪式的历史。这样的作品已经成为人们了解和学习历史的生动素材。卢浮宫也是研习艺术史的大课堂。一代代艺术家与前人对话,摸索出自己的风格,马奈、塞尚、罗丹、毕加索都是如此。徐悲鸿、林风眠、傅雷等一批中国优秀艺术家们也曾花大量时间在卢浮宫观摩作品。

这里让人接受美的洗礼,寻得精神共振。人们在琳琅满目的典藏中窥得创造的意义,体会艺术作品呈现出的美。

常看常新

2019年10月24日,为纪念达·芬奇逝世500周年,达·芬奇绘画生涯大型回顾展在卢浮宫拉开帷幕,再次聚焦全球目光。该特展为期4个月,共吸引110万参观者,打破了卢浮宫主题展览参观人数的历史纪录。数字的背后,是卢浮宫不断推陈出新的开拓创新能力。

为准备此次展览,卢浮宫耗时10年,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同达·芬奇有关的162件作品汇集起来,其中包括大英博物馆、乌菲兹博物馆、梵蒂冈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出借的达·芬奇作品,倾尽全力重新建构达·芬奇的艺术世界。从手稿到雕塑,从素描到油画,人们透过《岩间圣母》《美丽的费隆妮叶夫人》《圣母子与圣安妮》等作品感受艺术家的艺术实践与创新,也在他的研究手稿中感佩其在数学、建筑、天文、生物等领域的探索和贡献。

达·芬奇特展一度成为法国文化热点,并出现了一票难求的场面。人们在感叹卢浮宫强大的资源调度能力的同时也称赞其别出心裁的策展水平。事实上,卢浮宫每次举行大型特展,都是广大艺术爱好者的一大盛事。2018年由卢浮宫和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德拉克罗瓦作品展持续4个月,吸引了54万人前来参观,创下当时参观人数纪录。今年秋天,因疫情推迟的两场展览将在卢浮宫举行。届时,意大利著名雕塑家多纳泰罗、米开朗基罗和德国画家阿尔特多费尔的作品都将展出。

坚持“内容为王”让卢浮宫策展水平技高一筹,而“与时俱进”则让展品更加生动鲜活。在达·芬奇特展上,VR技术的引入,使得参观者以沉浸式的体验方式在虚拟空间中与画作进行互动,从而得以近距离仔细观察《蒙娜丽莎》的生动细节,透过油彩层次看到木制画板的纹理、裂痕,以及被修复的痕迹。

在网上逛卢浮宫,鼠标轻轻一点便可近距离欣赏不同展厅的经典藏品。与此同时,配备的可视化导航系统游览,令参观者不仅可以听到不同语言的讲解,还可以放大图片领略细节之美。此外,卢浮宫还推出一款手机应用程序,借助VR技术使蒙娜丽莎“跃出画面”,仿佛就在面前,让人可以切身感受达·芬奇的艺术创新和绘画技巧……

这一系列创新技术为参观者提供了更加生动丰富的观展方式,也让这座已有800多年历史的大型博物馆焕发出青春风采。

“只有艺术品才能证实,在时间的洪流里,人类确实发生过一些事。”法国人类学家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用这样一句话,道出了博物馆的当代意义。这也是我在卢浮宫观展时不断感受到的文化内涵。

(责任编辑:耿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