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要闻 > 正文

薪火代代相传:评剧,忒好听!

薪火代代相传:评剧,忒好听!
2020-09-03 16:18:23 来源:新华网

说起几个月前通过视频直播向武汉方舱医院的新冠肺炎患者表演评剧的经历,评剧演员罗慧琴至今仍感慨万千。“当看到一些患者聚在手机屏幕前听得如痴如醉,留言说‘评剧,唐山话,忒好听!’时,自己几度哽咽,这是对我最大的鼓舞。”

罗慧琴来自河北省唐山市,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剧代表性传承人。在她看来,能够作为艺术家代表,与武汉方舱医院的患者视频连线互动,与评剧本身接地气,唱的就是老百姓生活故事有很大关系。

评剧和皮影、乐亭大鼓被誉为“冀东文艺三枝花”。“尽表百姓事,感悟人间情”,评剧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2006年,评剧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4岁的唐山滦南县成兆才家乡评剧团团长金茂普回忆说:“小时候,评剧鼻祖成兆才的故事是父辈们聊不完的话题。难以想象,一个从小喜欢莲花落的贫困娃儿,能开创一个新的流派。”

清末,冀东民间流传着一种古老的曲艺形式——莲花落。起初,表演者多为避难流民,以唱行乞,他们或走街串巷,或立于茶楼酒肆,唱词通俗易懂,因此得到民众喜爱。

金茂普介绍说,成兆才家境贫寒,从小对莲花落感兴趣,常辗转于各个戏班。后来,他感觉这一剧目有些单调,便对剧本、唱腔进行创新,将原来表演中的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在保持莲花落传统风格基础上,吸收京剧、河北梆子、皮影、大鼓等形式,还摒弃部分俗艳的唱词,乡俗俚曲才得以登上大雅之堂,逐渐成为梨园新贵。

1919年,成兆才根据家乡滦南县真人真事创作的《杨三姐告状》面世。该剧讲述的是农家女儿杨三姐不畏官绅、历尽艰辛为二姐告状申冤的事,反映了底层小人物的不屈与抗争,一经面世便引起轰动,至今久唱不衰。

“评剧为什么能火起来?就是因为贴近时代、反映心声,可以说从一开始就带着泥土的芳香。”滦南县成兆才纪念馆馆长艾景春说,评剧这种从百姓生活的土壤之中生长起来的戏曲,具有关怀现实的基因,因此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艾景春说,在内容方面,评剧也演传统戏,但更擅长演现实题材的现代戏,演的多是老百姓的生活、传统美德、家长里短。在形式方面,评剧的发音接近普通话,也比较乡土化,让观众们听着亲切,随口就能跟着哼哼。

随着文艺形式的多样化,与其他戏曲剧种一样,评剧也受到冲击。为繁荣民族文化、振兴评剧发展,唐山自2000年起举办中国评剧艺术节,如今已成功举办十一届。通过艺术节,哺育了一大批优秀青年演员。“我就是踏着评剧艺术节的台阶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罗慧琴说。

在外地打拼多年的金茂普也难以割舍对评剧的情感,于2011年回到家乡,和老艺人们组建了成兆才家乡评剧团。“我们这儿有唱评剧的群众基础,男女老少都能来几句。”金茂普说,农忙时干活累了,就往田埂上一坐歇歇腿,互相打着节拍就哼唱开来,比抽烟还解乏,遇到高兴事、烦心事了更是闷不住,唱出来才畅快。

百年艺术薪火代代相传。如今,在滦南县589个行政村中,101个村都有民间评剧团体。“现在有的小孩儿从四五岁就跟着我学,水袖一甩,花鞋一蹬,眉眼流转还挺有那个劲儿。”金茂普说,未来还得靠这些年轻人将评剧发扬光大。

新华社记者高博

(责任编辑:耿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