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正如火如荼进行中。漫步于八大专题展区之一的文化服务专题展区,观众可以看到破损的书画在文物修复师的手中“重焕新生”,也可以在“数字圆明园”体验区通过裸眼3D重观圆明园历史盛景,还可以将传统文化与创新创意融为一体的文创产品带回家……
在这里,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交相辉映,尖端科技与文化元素共谋发展,工艺之美与实用价值深度融合,文化展区也成为本届服贸会的一大亮点,吸引着众多观众的目光。
文物现场修复。人民网 刘喆摄
擦亮非遗“金名片”
文化服务专题展区的展品丰富多样,讲述着一个个“延续中华文脉,守住民族之魂”的故事。
相声、评书、梅花大鼓唱响现场,为观众带来文化底蕴丰厚的非遗“好声音”;以编织、堆垒、点翠等见长的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和历经几十道工序织就的“夏布”等惊艳亮相,让观众直观地欣赏到代代传承的非遗“好手艺”;贵州苗族的银饰、蜡染、苗绣和内蒙古的民族特色装饰画拼图等,则让观众身处一地便可纵览别样民族风情。
体验非遗拓片技艺。人民网 刘喆摄
漫步展区,体验式观展和高科技助力拉近了观众与传统文化间的距离。北京市东城区不仅将四合院“搬”进了会场,还邀请观众参观非遗工坊、体验非遗技艺、品尝非遗美食;重庆展区则在现场展示“夏布”织造技艺,吸引了众多小朋友们的目光;5G+8K等高科技,让观众在现场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杰出的营造技艺和宏伟的建筑景群。
在会场大饱眼福之外,观众还可以将心仪的“非遗文创”带回家。传统景泰蓝纹样的笔记本、冰箱贴,夏布织造和刺绣的挎包、团扇,绒鸟绒花制成的胸针、发簪……创新创意为非遗技艺注入新的活力,让这些历经千百年传承的传统文化以更喜闻乐见的方式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文创产品人气高
由北京文物局主办的文物及博物馆文创产品展区内人头攒动。这里汇聚了包括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恭王府等22家博物馆近年来最新的文创产品。
展区内,颐和园、天坛、香山等文博机构的文创产品琳琅满目,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选购。
文创产品吸引力十足。人民网 刘喆摄
颐和园展位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百鸟朝凤系列彩妆是卖得最好的产品之一。记者在现场看到,不少消费者咨询并购买了这款彩妆的口红,其中一位消费者表示,“这款口红的雕花设计太美了,我一眼就看中它了。”
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是文创产业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作为北京市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博衍生品创新孵化中心”亮相并展出了2020北京文化创意大赛的部分获奖作品。观众不仅可以与文创设计者面对面交谈,还可以进行互动体验。
观众现场体验2020北京文化创意大赛获奖文创产品。人民网 刘喆摄
“今年服贸会我们一共展出3000多件(套)文物和文创新产品,但这仅仅是全市博物馆的一部分。”北京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博物馆文创的能量还没有被完全激发出来。最近我们正在酝酿成立北京市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平台,平台搭建完后,将对北京全市博物馆文创发挥更好的推动作用。”
推动文化走出去
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色文化展区,北京演艺集团在展位区域设置了一个40平米左右的演出舞台,中国杂技团、中国评剧院等多家院团精彩的文化表演吸引了众多观众。相邻的外国特色文化展位的工作人员,也不时探头观看、拍照分享。
距离舞台不远,许多观众聚集在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驻华大使馆展位前,听工作人员介绍当地的特色铜盘和地毯,了解它们的制作工艺和特点。
观众了解伊朗特色文化。人民网 刘喆摄
优秀的传统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粉丝”。在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展区,天津市非遗项目津派面塑凭借其栩栩如生的造型而备受瞩目。工作人员介绍,津派面塑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第一个纳入欧洲教育体系的中国非遗项目,极大提高了中国传统面塑技艺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文创产品不仅“俘获”了国内消费者的心,也成为文化走出去新的增长点。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办事处主任刘华在第十五届北京文博会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介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的数据,全球文化创意产品创造产值2.25万亿美元,从业人数2950万,占世界总人口的1%。中国现已成为全球最大单一出口和进口国,创意产品出口增长率已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在今年9月2日最新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中国创意产品出口指标排名世界第一。
借助数字科技体验文物修复过程。人民网 刘喆摄
本届服贸会中,传统文化亮点频现、惊喜不断。传统+科技,让“旧”重焕光彩,让“新”更增底蕴;文化+产业,让高质量发展的产业生态为文化繁荣添砖加瓦,也在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新要求的过程中,助力产业升级、革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更在国际交流的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文化为基、交流互鉴、科技助力,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文化更加繁荣的未来!(刘喆 孟丽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