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档跨国职业体验类纪实节目《功夫学徒之走读中国》于今日(9月28日)在芒果TV上线。节目邀请十名拥有不同国籍、职业和专业背景的国际青年,深入体验学习中国农村脱贫致富新“功夫”,经过面试、深度体验和终极任务等多重淘汰考验,最终决出本期节目的“冠军学徒”。一大变化是,“走读”成了这一季节目最重要的关键词。面对幅员辽阔的大地,和自然人文风光的差异,如何多空间解读中国脱贫思路的格局,也成了节目的重要创作线索。空间上丰富多样的转场,使得“走读中国”的观赏性大幅提升,淋漓尽致展现了中国在振兴乡村之路上是如何因地制宜,根据不同贫困区的优势与短板,量体裁衣定制脱贫方针的。而随着节目推进,九个脱贫区逐一亮相,一幅由点到面的中国脱贫图景也正被徐徐打开,绿水青山怎样变成金山银山,靠的就是一手贯通南北、逐个击破的“好功夫”。
除了选手这一主线视角,节目中还设置了主持人、掌门人、向导与嘉宾等多重视角,每个人用不同身份、不同立场去观察乡村,让每一环节都充分发挥“走读中国”的积极作用。在云南阿者科哈尼村落中,国际学徒们热火朝天在田间地头忙碌时,美国籍主持人吴振天则忙中偷闲跑去村子里吃烧烤,与卖货阿婆交流攀谈,形成了属于他的支线视角。而作为村寨原住民,负责教学徒“打褙子”的向导高阿嫂也讲述了自己的故事,从25岁外出打工到接受“阿者科计划”的号召回村靠手艺赚钱,对于家乡的发展,高阿嫂有她的独特视角。所谓的“阿者科计划”就是把阿者科村作为一块试验田,通过制定适合这个村的旅游模式,带动村落发展,实现旅游减贫的目标。这个项目负责人之一的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博士胡晶晶担任首期“掌门人”,通过她的叙述,学徒以及观众们可以从政策措施角度理解阿者科脱贫的成功之道。
《功夫学徒之走读中国》就这样用多视角讲故事的手段,让内容表达得紧凑而全面,同时为了最大限度呈现当地特色,节目还让选手分组出发,去体验截然不同的新奇项目。譬如在哈尼村落中,一队学徒被带到田地“摸鱼”,感受古老的稻鱼共生养殖系统,而另一队则深入村落学习传统手工技艺,体验另一种别样的民族情调。
同样带来惊喜的,还有乡村脱贫思路中对自然资源、人文传统的尊重保护意识。在云南哈尼部落听高阿嫂描述“阿者科计划”时,已经有学徒表达了对该计划的惊喜之情——这是一个不仅不毁坏自然,还以保护原生态地貌、尊重当地民族风俗为根基的乡村旅游项目,实现了经济与文化传统的双赢局面,与过去粗放式的改造思路截然不同。浙江松阳对当地老屋的活化利用方案也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通过保留文化遗产,吸引年轻人回归就业的形式,从根源上杜绝对乡村的破坏性改造。这种富有人文情怀的乡村脱贫思路,是国际学徒能从中国农村学到的“真功夫”。
国际学徒对中国乡村的兴趣,以及他们与当地人的温情互动,所展现出的谦逊与爱心,也在改变中国乡村对老外的固有印象。这些改变带来一种启示,即中国故事是吸引人的,重点在于如何立体化、多角度讲好中国故事,以便外国观众也能认知与接受。作为一档纪实类节目,《功夫学徒之走读中国》在讲中国故事时,所设置的主题、结构与视角等是值得参考的。
中国有无数正在崛起的乡村与寻觅生存空间的传统文化,节目中涉及的九个特色脱贫区,不仅对国际学徒造成认知冲击,连本国人也未必对其有所了解。正如中国籍学徒王曌华宸在考察阿者科村时所说的,身为中国人第一次知道(阿者科)这样神奇的地方,未来希望能带中国的家人们来这里。可见讲好中国故事的意义不仅是对外的,更是面向内部的,中国人自身也需要一个与乡村重新对话的机会。跟着外国学徒深入中国农村开启一场带有跨文化色彩的寻根之旅,是《功夫学徒之走读中国》带给本土观众的意外收获。(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吴潇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