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家庭的希望,一旦孩子走失,则会给家庭造成巨大的伤痛。一直以来,“孩子走失”事件备受人们关注。近年来,这一现实社会问题也逐渐走进影视作品的视线中。但是,截至目前,除了国产电影《亲爱的》《失孤》《找到你》以外,此类题材作品还较为稀缺。而正在北京卫视和腾讯视频热播的都市家庭情感生活剧《亲爱的,你在哪里》围绕“寻找走失的孩子”(以下简称“寻子”)这一社会话题,通过主人公艰难的“寻子”之路,阐释了“家”和“爱”的含义,让观众在观剧过程中窥视到生活的影子,进而进行自我审视和生活思考,也引发了网友们的诸多好评:该剧故事内容接地气、人物矛盾突出、演员演技在线,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并存,不失为一部良心之作。
当前,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下,现实题材精品力作集中涌现。以现实生活为主、展现和谐家庭、关注普通人生活的电视剧受到观众青睐。《亲爱的,你在哪里》以“寻子”为主题,讲述了丁宇、何雪琳的艰辛“寻子”之路。伴随着孩子的走失,夫妻矛盾、婆媳矛盾、姑嫂矛盾、亲子矛盾等一系列家庭情感痛点随之浮出水面。可以说,该剧其实是以“寻子”为引线,全景式地展现了丁家人生活中的“一地鸡毛”,而这也是无数中国家庭的真实写照。例如,为了改善家庭的生活条件,何雪琳放弃了医生的工作,转行做了赚钱更多的医药销售,丁宇则放弃了画家梦想,当了装修公司的设计师,但是女强男弱的发展格局、双方南辕北辙的行事风格以及对孩子不一样的教育方式,加上长期缺乏有效沟通,夫妻矛盾重重;因婆婆的一时疏忽,而弄丢孩子,导致婆媳矛盾爆发;因双方立场不一致,小姑子丁燕子总是对何雪琳恶言相向;而孩子走失的根本原因在于长期缺乏父母陪伴、沟通与父母之间不良的夫妻关系。上有老、下有小的现实生活压力,家庭成员关系相处的内外部因素冗杂等多种现实,切实反应了当下中国式家庭关系以及中国家庭关于婚姻、关于生活的纠结和矛盾,把成年人的焦虑和无奈刻画的让人感同身受。
然而,现实主义不是跟在现实后面亦步亦趋,而是应该通过艺术加工的方式,在反映现实的同时,展现生活中的美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传递出温暖人心、启迪人生的正面力量。社会学家费孝通曾指出,血缘因素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会关系。在《亲爱的,你在哪里》中,作为“80”后的丁宇与何雪琳,大体代表了独生子女一代及其组成的“421家庭模式”。在当前中国家庭“421模式”高度同质化的现状下,孩子对一个家庭的影响程度已越来越成为最为重要的因素。丁家人在孩子走丢后的慌张表现与焦灼心情,展现了孩子对中国家庭血亲关系维系上的重要性,也反映了当下中国家庭中,人们总是迷失于生活的冗杂中,有时候忽略了沟通、忽略了自己、忽略了爱。
在反映现实的同时,该剧更想表达的是“纵使一地鸡毛,也要一室温暖”的主旨。例如,何雪琳对丈夫丁宇的不满以前总放在心里,日常生活里对丁宇颐指气使、不以为意,但在寻找孩子的过程中,重新认识到丈夫身上的可贵之处,也更加懂得生活的意义与家人的重要性;刚痛斥完婆家人在孩子走失时还大鱼大肉后,却主动为自责、难受的婆婆做了热汤面,刚受到小姑子的责骂与怀疑后,却能转头为婆婆转院以及住院的床位问题费心费力。丁宇也在寻女的过程中,意识到在家人相处之中,应该要维护妻子以及更好地承担起作为丈夫与父亲的责任……可以看到,争执不休的背后,其实是源自对家人和爱有更深的期待。因此,争执过后,对家人的爱与亲情始终不会消失。而何雪琳与丁宇在寻女之旅中,实际上也是与自己和解的过程,正是因为他们找到了自己,所以他们才渐渐学会以更理性和更温暖的方式去面对和处理家庭中的各种关系、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幸福才会如约而至。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承载着的更多是温暖和希望。《亲爱的,你在哪里》以“寻子”为切入点,以一个家庭观照社会,书写了中国式家庭关系、展现了普通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传递出温暖烟火。(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牛梦笛 通讯员 游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