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府补贴标准
政府对参保人员缴费给予补贴,对选择400元及以下档次缴费的,政府补贴45元对选择500-1000元缴费档次的,政府补贴80元对选择1500元缴费档次的,政府补贴85元对选择2000元缴费档次的,政府补贴90元对选择2500 元缴费档次的,政府补贴125元对选择3000元缴费档次的,政府补贴130元
【资料图】
社会保险财务制度
随收即付制
随收即付制度是指当期所收保险费用于当期的给付,使保险财务收支保持大体平衡的一种财务制度除养老保险项目外,一般社会保障项目都是采用的这种财务制度
养老保险采用这一制度有利有弊随收即付制度最大的优点是费率计算简单,同时因为没有巨额基金,不会有保值增值的压力,不会受到货币贬值的不利影响但这一制度的缺点也是明显的必须经常重估财务结构,调整费率,而一般地由于人口结构趋于老化、福利水平的刚性等原因,费率一般是日益提高的同时,从分配关系看,在退休金保险方面,随收即付制度实质上是代际间的再分配关系,日益上升的费率,会加深代际矛盾,造成政治问题
完全积累制
这种制度是在对影响费率的相关因素进行长期测算后,确定一个可以保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收支平衡的平均费率,并将所收保险费(税)全部形成社会保险基金的一种财务制度企业年金制度中及社会保险制度框架下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计划下较多采用这种财务制度
这一制度最明显的长处是由于有基金的积累,在人口老龄化的情况下能保持保险费率的相对稳定但这一优点是以基金收益率高于工资增长率为前提的这一制度的缺陷也是明显的,一是在制度运行初始就要求较高的费率二是基金受通货膨胀的压力较大,如果基金运用得当,不但社会保险制度能从中受益,而且整个经济将由于基金的有效配置而受益,反之,如果基金不能保值增值,这一制度比随收即付制度的成本更高
部分积累制
这种制度是随收即付制度和完全积累制度的混合物在初始时,它的费率高于随收即付制度而又低于完全积累制度,在准备金方面,它会多于随收即付制度而低于完全积累制度
这一制度是要在迎接人口老龄化和初始的高保费制度中寻找一条中间道路通常的做法是将原来随收即付制度所交保费中的一小部分积累于个人账户制度,或在原来制度之上提高费率,并将增量部分全部积累于个人账户制度这一制度也同样面临基金的管理和保值增值问题
中国1997年建立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就采用了这种混合财务制度,称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制度相结合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制度现状
官方数据显示
2013年累计中断缴社保的人有3800万,占城镇职工参保的一成还多,外来务工人员中断社保的问题却非常凸显个人一旦中断社保,根据各地的不同政策,买房买车都将受到很大的影响表面上来看,中断社保纯属个人行为,但影响的却是整个社保体系
2015年,新年伊始,天津、重庆、福建、江西等地纷纷上浮社保缴费基数标准,与2014年相比,用人单位和职工需要缴纳的社保费用均有所上涨
2015年8月底,社保第三方专业机构“51社保”发布2015中国企业社保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企业参保基数合规率为38.34也就是说,仍有接近62的企业未按照职工实际工资缴纳社保,其中24的企业统一按最低基数缴费
2016年6月,随着平均工资的公布,北京、上海、重庆、安徽等多地调整了社保缴费基数由于平均工资的增加,各地的社保缴费基数上下限标准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调[3]
2016年1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提出将城镇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纳入缴费基数统计口径范围,形成合理的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缴费基数,避免对低收入群体的制度性挤出
专家认为,扩大统计口径范围,社保缴费基数将有所降低,这有利于减轻低收入者缴费负担,让更多低收入者交得起社保,享受社保待遇同时,低收入者拿到手的工资也有望增加[5]
数据比例
“住房公积金”具体单位和个人承担的比例是各不相同,那是按照个人上年度平均工资做基数按一定比例计算的住房公积金不低于工资的8,效益好的单位可以高些,职工和单位各承担50
“五险”按照职工工资,单位和个人的承担比例一般是养老保险单位承担20,个人承担8医疗保险单位承担8,个人2失业保险单位承担2,个人1生育保险0.7全由单位承担工伤保险0.5~1.6也是全由单位承担,职工个人不承担生育和工伤保险各省市地区承担比例有所不同
南京市社保缴费比例养老单位20,个人8医疗单位9,个人2生育单位0.8,个人不交工伤单位0.5,个人不交失业单位2,个人1缴费基数上限12195下限1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