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时尚 > 时尚新闻 > 正文

最新剧版《天龙八部》:武侠还是仙侠,武侠价值没落了么?

最新剧版《天龙八部》:武侠还是仙侠,武侠价值没落了么?
2021-09-10 16:51:41 来源:文汇报

【观点提要】

近十余年以来武侠剧无论在艺术上还是接受度上都似乎在走着一条下坡路。新《天龙八部》与越来越多当下重拍的经典武侠剧拥有的共性问题是,武侠作为一种类型,它越来越模糊了。无论是叙事技法,还是服化道,武侠剧正在向“仙侠剧”靠拢。而翻拍武侠剧的仙侠化,最终导致的是武侠价值的没落。

八月中旬,最新剧版《天龙八部》在视频平台播出了。尽管有历经时间考验、已经经典化的原作故事作为剧本支撑,有近年来在热门剧集中有亮眼表现的杨祐宁、文咏珊等青年演员出演,这一版本的《天龙八部》遭遇观众的“吐槽”却是前所未有的。比如,无论是演员的表演还是服化都没有表现出独特、生动的人物形象;剧集开头主要人物便悉数出场,原著时徐时疾的叙事节奏几乎被打破、时而独立时而交织的叙事线索因改编而变得凌乱,叙事效果大打折扣;再有,就是一些具体的情节,比如段誉初见钟灵和王语嫣的反应等,显得有些荒谬,不符合人物的身份和行为习惯。在观众评价被认为具有参考意义的影评网站上,这部剧集的评分仅获得了不到四分的成绩,可谓“惨淡”,评分人数较同期热剧相比也少得明显。

越来越多当下重拍的经典武侠剧拥有的共性问题是,武侠作为一种类型,它越来越模糊了

观众对此版《天龙八部》的“槽点”综合起来,可以概括为一个问题,即新《天龙八部》不是一部好看的武侠剧。其实,在观众的观感中,不仅2021年的新《天龙八部》令人难叫好,近十余年以来武侠剧无论在艺术上还是接受度上都似乎在走着一条下坡路。以《天龙八部》为例,1997年版本和2003年版本都取得了傲人的收视成绩和观众的很高评价。而2013年的翻拍版本就已经难以在市场中掀起什么“水花”了。

从各个版本的叙事重点和服化道的演进来看,这一版本的《天龙八部》与越来越多当下重拍的经典武侠剧拥有的共性问题是,武侠作为一种类型,它越来越模糊了。对观众来说,它“不像”武侠剧、没有“长成”武侠剧该有的样子,剧集似乎也没有按照传统武侠剧的类型来拍。现在的观众面对的是一个相当成熟、专业化的电影电视市场,媒介的发展和变革更让观众变成了阅片/剧无数、见多识广的观众。换言之,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欣赏水平,对影视剧的专业化程度有相当高的要求。

首先,一个高质量的类型剧在叙事上必须是要引人入胜并经得起推敲的。被观众诟病的“魔改”使这次改编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准。比如,原著的情节安排本来是十分精妙的,三兄弟的故事线相对独立,段誉的串联令它们偶有交汇,直到少林寺大会正式融合在一起。既有悬念,冲突又层层递进。此版本的这种线索的独立与交汇显然没有被呈现出来。再有,就是段誉初见钟灵、王语嫣等人物时的反应。段誉虽是个多情公子,但出身高贵、受过很好的教育,而这一版本中他的行为完全不符合基本的人物设定和性格特征。

在叙事技法之外,该剧的服化道也显得与武侠剧有些格格不入,总体美术风格颇有网络游戏化的意味。厚重的刘海、高高的颅顶、大而简单的头饰、现代风格的服装,主角们看上去更像网游中的人物。这样的服化道似乎更适用于“仙侠剧”,甚至让人联想到初代网剧《太子妃升职记》。

武侠剧的仙侠化,导致武侠剧的核心——武打、家国情怀和江湖侠义等被一笔带过了

以新《天龙八部》为代表的一系列新翻拍武侠剧表现出的武侠类型模糊,其实正是武侠与仙侠之间的模糊。 “仙侠剧”类型获得广泛关注最早是2005年首播的《仙剑奇侠传》,随后又有先后播出的《古剑奇谭》 (2014)、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2017)等取得了巨大的收视成功。值得注意的是,在时间上,翻拍武侠剧的没落和仙侠剧的繁荣几乎是同步的。

同样以侠为命名,它们为何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类型呢?武侠故事设定在庙堂之外的江湖,武侠的人物关系、人物开展行动,就一定要符合现实世界的自然规律和行为逻辑。虽然故事是虚构的,但也一定有设定其中的真实历史背景,故事的展开要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和社会现实。另一方面,在江湖中,英雄、平民们通过现实生活演绎和形成一套属于民间的价值和生活法则。这些价值和法则中,有一部分甚至是从无到有并逐渐获得普遍认同的。那些侠义豪情的动机和结果,都是十分积极的、建构的。而仙侠剧脱胎于网络文学或游戏,叙事不一定要符合现实社会的逻辑要求。仙境的目的是架空历史,无论是神仙、凡人还是穿越人物,他们无需关心自己的行为逻辑是否在一个历史的环境中行得通。在架空历史中,可以将现代思维作为一个金手指。人物要快速推进情节、升级装备,故事快速圆满,完成人物的成长。通过虚构历史地图、给人物开外挂,实现对现实规则的打破和修正,读者、观众因此获得成就感。

或许是仙侠和基于网络小说改编的众多剧集取得了太多的关注,翻拍武侠剧的仙侠化,导致的是武侠价值的没落。许多翻拍武侠剧将叙事重点放置在主角的情感生活上,像是“披皮”的言情剧,武侠剧的核心——武打、家国情怀和江湖侠义等价值部分却被一笔带过了。

与之同时发生的是接受层面的变化。观众希望从武侠中看到什么?对于这个问题,过去我们可能不太明确。港台武侠剧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集中被引进内地播放,引发轰动和热议。这个时期也是市场逐步建设发展,各个行业摸索自己发展路径、规则的时期,大部分人还不知道自己身处在怎样一个变动中,同时又对即将到来的新世纪的新生活充满期待,拥有建构的冲动和信心。在武侠中,他们可以看到民间生活的法则。这种法则不是达尔文式的生存法则,而是指引他们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江湖中人的法则。如何形成团队、选择团队,如何进行资源分配达到公平,在感性层面如何将生活过得充满温情,这些问题都可以在武侠剧中找到参照。

而今天的影视剧观众,已经不会想要在武侠剧中追问这些问题、从武侠剧中寻找问题的答案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使他们对周遭的生活和世界更了解、更清楚;相比于几十年前的观众想要在武侠剧所传递的道德和温情中寻找力量,并对江湖生活投以浪漫化的想象,现在屏幕前的年轻人更熟悉的是职场的逻辑——秩序趋于稳定,规则十分清晰。而仙侠剧和网络游戏的基本背景也是如此,在程序搭建好的体系中升级打怪就能成为无所不能的巨人。他们对改变自己物质生活和生存状况的愿望也并不如以往强烈,对外部世界的想象自然没有以往充沛。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想象的、离庙堂很遥远的“武侠江湖”对他们的吸引力,就大打折扣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无论是创作层面的仙侠化、游戏化或是接受层面的去浪漫化都表明想象中的武侠观众是低龄化的。正如杰姆逊所描述的当下时代的文化展现出了平面化的特征,仙侠化的武侠试图将人们从历史的包袱中解脱出来,想讲更现代的故事。然而武侠真的会失落吗?恐怕现实也并不如此悲观。Y2K风格的走红、世纪之交的文化作品被怀旧,都向我们说明了,大众正在对曾经那种信心和建构性的力量进行集体性的怀旧。武侠的类型是否有符合观众审美心理的新拍法,如何激活武侠精神对当下社会生活的价值,都是我们值得持续探索的问题。

(作者为苏展,文艺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师)

(责任编辑:耿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