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这是近年来政府工作报告对非遗保护工作作出的明确部署。一项项政策法规的出台实施,既是广大非遗保护工作者共同努力留下的深深足迹,更是我国日益提高的非遗保护履约能力与非遗保护水平的最好解释。
河南地处中原,自古人文荟萃,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名医辈出。省内传统医药非遗传承项目“史氏痔瘘”,就在黄河北岸的封丘县薪火相传,再次证明了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据《新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相关文史资料记载,清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史文秀开药铺行医治病期间,发现痔疮患者所患疾病部位隐私,又脏又臭,疼痛难以启齿,医者仁心的使命,他反复调药研究,研制出止血生肌的“橘红散”,来解决痔疮患者的疼苦,并留给家族世代“医者仁心,诚信技精”的史家医训。
史法俊采用药物灌注,中药熏洗疗法止疼治疗方法解除患者痛苦。史登奎创新使用挂线法,痛苦小、不易感染。史永顺自制槽针、钩针进行术前探测,准确结扎病造,并研制“黄金止疼散”。史学道开创痔瘘手术麻醉技术,并研制出“八宝红润散”、“红润膏”应用于临床。
上世纪70年代,史学道曾被邀请到沈阳军区司令部为包括开国将军在内的30多名将领治疗肛肠病,自那以后史家祖传医术更是声名远扬,全国各地很多病人慕名而来。
坊间相传,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时任封丘县委书记韩鸿绪组织史学道、史德轩等大夫北上,为驻华使节等要员诊治肛肠疾病。时值封丘工业发展正处起步,兴建该县国营化肥厂需要大量钢材,而该厂首批钢材正是依靠韩鸿绪组织史学道、史德轩大夫行医所换取来的。由于时过境迁,不少参考史料已无处可寻。
封丘县痔瘘医院是“史氏痔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场所,在此千年古县的杏林之地,非遗传承成就了一方悬壶济世的佳话。
封丘县痔瘘医院是封丘县人民政府于1985年筹建的国有公办医疗机构,属非盈利性质公办医院。历经多年的稳步发展,该院“史氏痔瘘”中医肛肠科先后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南省特色中医专科、新乡市重点中医专科等殊荣。
据封丘县痔瘘医院党支部书记、院长史阳同志介绍,2018年11月,是见证封丘县痔瘘医院稳步发展的重要一刻,经过该院全体医护人员和主管职能机构二年时间的艰苦奋战,一所现代化新院区落成。该院整体搬迁至现在的封丘县北干道西段路北的新院区。
近日,该县以“非遗传承”为载体,正式启动撰写封丘县痔瘘医院院志工作。写作团队在同地方民众、基层文化专家、普查工作者和民俗学者深入合作的基础上,形成了以点带面、普查与“深描”结合的、高质量、综合性学术成果。作为省内首部医术传承类非遗院志,该书在地方文化书写工作中将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同时,该县将与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职能机构开展合作,定期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活动”,践行各级政府致力于人类非遗保护事业的承诺,为“非遗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发展”提供了研究与实践的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