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

“囤货癌”重度患者 疯狂购物其实是种心理心理病

2018-11-13 17:14:25 来源:人民网

不管你是“双十一编外人士”还是“囤货癌”重度患者,“双十一”凌晨你肯定被刷屏了:2018年,天猫“双十一”成交额100亿,2分05秒,比2017年快了56秒。

“双十二”、圣诞节、元旦,接踵而来的节日让网上卖家挖空心思推出热卖方案,临近年底了,奖金红包都发到手里,不差钱,就差逛街的时间,所以网购成了购物季的首选方式。“明明知道一些东西买回来也是闲置,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几乎所有网购狂人都无奈。

哈医大四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张磊晶介绍,以上这些行为,在心理学上称为购物癖,属于冲动控制障碍,缺乏理性的消费观念,自我控制能力和判断能力差。因为网购能懒散地做到很多事情,网络的虚拟性又满足了社交恐惧,从临床上看,喜欢网购的人,社会系统会有些不健全,喜欢将自己封闭享受虚拟性及网购带来的安全感。其实,当感觉到自己网购上瘾需要改善时,真正需要改善的是社会功能和人际交往、价值取向。

避免网购瘾,关键在于转移注意力,分散一些注意力不让网购成为填补空虚生活、舒缓压力的唯一渠道。当你上网购买商品时,稍作迟疑也利于避免网购上瘾,多问几句“是不是需要?”、“买后用得上吗?”等。想购物了,改变一下方式,到商场走走,可能就会理智很多。或让亲友设置账号密码,在监督下进行购买行为。当然,如果情况严重可求助心理医生。

健康时报特约评论员周人杰:琳琅满目的诱惑下,人,容易失去判断的理性。这点,笔者深有体会。前不久,笔者造访阿联酋的“迪拜MALL”,号称全世界最大的商场,比首都机场三个航站楼加起来还要庞大,几乎装下了各国的商品元素。这种消费至上的氛围下,不少人推车、拎包疯狂奔跑、刷卡,笔者亦遭“免税”的压迫感,咬牙买了两只箱包。待回到酒店,冷静下来,想想大概没有必要买。况且,事后发现国内的价格,居然还便宜了500元……

迷失自我,如吸毒般成瘾,此种购物、特别是网购的习惯,显然背离了消费的初衷,也有害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可能有人说,要的就是这种花钱的感受。其实,这仍然是不成熟的消费观。网络视频栏目《晓松奇谈》里边讲,成熟社会对衣物、车辆等,已经没有那么崇拜,舒适、简约的绿色生活,反而会增加幸福感。剧烈转型中的中国,需要尽快走出这股“商品拜物教”;作为消费者的个体,也需要告别“消费控”,从“商品的仆人”变成“自己的主人”。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