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

你的名字,我们的希望——记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

2020-09-15 15:34:28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9月14日电题:你的名字,我们的希望——记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

新华社记者陈聪、屈婷

肺部毛玻璃样阴影、长长的就诊队伍、超员的病房……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挺身而出,逆风驰援武汉。

“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是我知道你为了谁。”

在重症监护室、在病毒肆虐时,每一件防护服上都有一个不朽的名字,每个名字都一笔一划地承载着医者的担当、患者的希望。

逆风执甲,“到病人床边去”

1月23日,武汉“封城”。

同一天,北京协和医院党委发出致全体党员的公开信,短短18小时内,全院3306名同志报名请战。

第一时间选派呼吸、感染、重症专业精兵强将奔赴湖北,48小时内完成重症病房改造,整建制接管重症病房……一个个驰援瞬间,展现出“风暴眼”中的“协和速度”。

疫情如火,却挡不住迎难而上的北京协和医院医疗队员们。

面对未知病毒,如何群策群力、拧成一股绳?医疗队组建前线核心组,每晚8点召开工作例会,针对临床问题,不断优化调整诊疗策略。

面对复杂病情,如何保证救治规范化制度化?医疗队因地制宜建立起40多项规章制度,强调“到病人床边去”。

面对重症患者,如何保证个体施治有效性?医疗队采用多学科协作、全方位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形成“一人一策”。

告别家人,转身逆行,一个个平凡的身影挺身而出,开启了以生命赴使命的征程。

出征前,有母亲一夜没睡,凌晨3点就开始蒸馒头为即将上前线的儿子送行;

有人自始至终都没告诉父母,母亲从电视上看到新闻,哭着打电话过来;

有人向三岁半的儿子解释,自己是去一个叫武汉的地方“打怪兽”……

穿上厚重的防护服,戴上口罩、面罩和3层医用手套……白衣战士们脸上留下的口罩勒痕,是逆行战“疫”的勋章。

拼尽全力,不放弃任何可能的希望

这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接管的病房里出现紧急情况:患者徐伯伯入院时病情危重,虽经全力救治,但病情仍然不见好转。专家组会诊后决定尽快进行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

刚下夜班的麻醉师姜华,接到医院电话,立刻乘车返回病房。病房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救治中心副主任朱凤雪带领医护人员认真梳理流程,评估风险点,并做了相应的周密准备。

一切准备就绪,患者气道开放。避开涌出的大量口腔分泌物,姜华娴熟地用喉镜挑起会厌、拔出导芯、放置牙垫、气囊充气,2分钟内一气呵成。固定好气管导管、接上呼吸机、调整好参数,患者各项指标随之出现了改善。

重症患者救治是生死搏击的攻坚战,场场都是硬仗。

3月3日晚,一位47岁的患者突然病危,呼吸心跳骤停!原来,这位患者同时患有严重糖尿病,因为糖尿病坏疽发生足趾坏死脱落,多个器官存在潜在性破坏。

十万火急之时,在北京医院外科ICU副主任常志刚的主持下,由外科ICU、肾脏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等组成的多学科团队立即进行体外膜肺氧合(ECMO)装机抢救。随着机器的运转和不断的调试,病人的血氧饱和度等指标逐步好转,状况逐渐开始稳定。当血氧饱和度达到100%的那一刻,在场所有的医护人员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

“虽然刚刚经过一夜的奋战,但看到患者重新燃起了生的希望,大家的疲惫一扫而光。”常志刚说。

医者担当,英雄正是这般模样

北京协和医院内科重症医学科主任杜斌是1月18日抵汉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高级别专家组中唯一的重症专家。

为了尽快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救治办法,杜斌没日没夜地“泡”在ICU:最多的时候,他一天要巡查5家医院的ICU;最长的时候,他穿着防护服在ICU忙碌了10个小时。

从策划和组建武汉最初的几家临时ICU,到不顾安危实施气管插管,杜斌的早期气管插管、俯卧位通气等重症救治经验被写入了国家诊疗方案,为稳定抗疫形势作出贡献。

危险面前,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争分夺秒”——

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曹彬带领科研团队及时总结患者临床特征、救治经验,参与编写第一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在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治疗重症患者的临床试验结果,向全球传递了中国声音、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为世界各国防控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护士们在每次上班前,都会通过微信工作群提前了解患者情况,明确每一位患者的护理要点,保证每次接触患者都是有计划地进行,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护理,同时也避免体力的浪费、降低物资的消耗。

打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驰援护士的工作记录,长长一串任务清单令人吃惊:护理评估、病情观察、呼吸道管理、管道护理、饮食营养、皮肤护理等,各个大项的工作内容又被细分为一个个小项,变为更精细和专业的操作要求。

正是这样一次次无悔的付出,书写了医者的担当——

得知患者多、病情重,刚刚下了夜班又折回医院支援到凌晨,是担当;

忍住大汗、头痛、胸闷、急促心跳,以及如百爪挠心的饥渴感和胃痛,是担当;

近距离护理气管插管患者,为患者排痰、翻身、协助大小便,也是担当。

在被雾气和汗水打湿的护目镜背后,一位位白衣天使牵挂患者的目光,就是千万患者的希望之光。

向险而行、无悔担当,英雄正是这般模样。

(责任编辑:贾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