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

乱丢乱扔东西清理干净 不刷牙不早睡开出罚单

2020-11-11 14:12:01 来源:人民网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 顾明远

“他还只是个孩子,能知道什么?”对于还未上小学的孩子,很多家长觉得他们太小,还不能明事理、辨是非,顺着、哄着就行了;也有家长认为,没有惩罚,培养不出优秀孩子。无论孩子多大,犯错是大是小,都要让他承担后果,适度“惩罚”很有必要。

度过婴儿期的孩子,对外界环境接触增多,神经心理发展迅速,易产生同情感、荣誉感、信任感,正确引导下,可逐步区别好与坏,喜欢与不喜欢。同时,由于缺乏对危险事物的识别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极易发生意外伤害。作为一种教育手段,适当“惩罚”可以帮孩子认识“规则”、辨别是非,甚至建立是非观、人生观。但是,惩罚不是简单的暴力手段,而是通过一些方法,让孩子明白做错事会有哪些后果,并最终让他们朝正面、积极的方向去发展。若不问缘由、惩罚不当,只会给孩子带来负面感受。比如,在被惩罚的过程中感受到恨意、孤独或罪恶感等,甚至觉得爸爸妈妈对自己不好,让亲子关系变得紧张;或者认为他们要接受惩罚是因为“他们还小,没有反抗能力”,进而产生以大欺小的“效仿”行为。想通过“惩罚”帮孩子建立规则意识,适度和方法非常重要,具体可参考以下几个“小手段”。

1.承担自然后果。让孩子亲身体验犯错后带来的自然后果,从中接受教训。比如,做恶作剧,把垃圾桶打翻,就应承担起将垃圾整理干净的责任;吃饭时将餐具、饭菜丢到地下,饭后就要清理干净地面。如果在公众场合,孩子很抗拒,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行动;即使家长独自善后,也要告诉孩子,“因为我是你的妈妈,我要为你做的事情负责,但我更希望你能为自己负责”。

2.没收喜欢的东西。孩子抢了别人的玩具时,简单说教或许并不能让孩子理解“错在哪里”。此时,暂时没收孩子最喜欢的一个东西,对他说:“妈妈把你最喜欢的汽车拿走,你会有什么心情呀?”可以帮孩子将心比心,试着理解别人。

3.画画。当孩子出现伤人、偷拿东西等情况时,家长应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鼓励孩子描述事情发生的原因和细节,从而更好地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若孩子不愿说,可以让他画画,根据画面内容,再判断孩子的心理,辨别问题。

4.对不好的行为开“罚单”。5岁以上孩子已经明白奖励的含义,同样也明白支付“罚金”的含义。可以和孩子商议一个“集星星”的规则,当星星达到一定数量时,可以实现一个愿望或购买一个玩具;若有不刷牙、不早睡等破坏规则的举动,就得摘掉一枚。

实施以上“手段”时,几个大的原则一定要坚持。

第一,不严重的问题分散注意。当孩子看到商场琳琅满目的商品时,免不了这碰一下、那摸一下,这是天性,可以通过分散注意力让他尽量遵守规矩。比如,在孩子摸来摸去,弄乱货柜上的商品时,可以让他一起来挑选商品。

第二,惩罚内容需坚定执行,不能妥协。孩子因惩罚而哭闹不可避免,家长可用其他方法安慰,不能孩子一哭就心软。

第三,事先告知惩罚后果。对于孩子的不当行为,事先告诉孩子如果你继续这样做,就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这样他也能认真思考该不该继续。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饭时,可以提前告知“如果你不好好吃饭,等下饿了也不会有饭吃,因为已经错过吃饭时间。”

第四,家长要控制自己的情绪。跟孩子交流时,家长要注意措辞,不要吓唬、威胁孩子。应就事论事,不要伤害孩子自尊心,处罚后及时安抚。

(责任编辑:贾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