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就进一步推动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贴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务作出部署。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智能化服务得到广泛应用,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到便利,一些老年人就面临着“数字鸿沟”问题:老人无法网上预约挂号;无法出示“健康码”进站遭拒;消费遭遇拒绝付现金;行动不便的耄耋老人被抬到银行做“人脸识别”……大家一起来听听老人们讲述自己的“触网”故事——
智能有门槛培训要跟上
■王士兰北京蓟门里
社区退休居民
记得几年前去体检,工作人员告诉我,现在体检中心不再提供纸质体检报告单,3至5个工作日后,体检中心会将电子报告单以短信方式发送到手机上,只需点击短信中的链接,输入短信中提示的密码,就可以看到……年轻人听到这里都表示明白,随后转身离去。可是,对我们老年人来说,仍然是一头雾水。
“密码在哪里?”
“短信上写着呢。”
“验证码也写着?”
“验证码要等您点进链接之后才能看见。”……
类似的尴尬在生活中并不少见。网上购物、移动支付、线上挂号……对我们不少老年人而言,智能手机仍是难以逾越的一道“数字鸿沟”。熙熙攘攘的医院里,不会机器挂号只能四处问询;人头攒动的办事大厅中,不懂扫码填表只得东奔西跑。
直到后来,我参加了“夕阳再晨”科技助老志愿服务,这一切才发生了改变。夕阳再晨的志愿者手把手教会了我怎样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它提升了我生活的能力,拥有了这种能力,我就体会到了幸福感。比如说你看我现在走到哪儿都不用带钱,用微信、支付宝就可以支付,非常方便。
数字浪潮的奔涌下,年轻人在乘风破浪,老年人却在隔岸观望。面对眼花缭乱的智能应用,虽然有些老年人在热情拥抱和积极学习,但大多数老年人还是处在不会用、不敢用、不想用、不能用的窘态中。
为老年人弥合数字沟壑,不仅是人文关怀的真情传递,也是城市温度的集中呈现,希望政府和相关社会组织能够提供相关培训、志愿服务,通过集中学习、一对一指导等形式,帮助更多老年人掌握智能手机的使用方法,提高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安全性及便利性,让更多社区老年人享受智能化带来的便利。
本报记者贺勇整理
不被智能社会边缘化
■谈义良上海九如城集团董事长
我是养老服务机构九如城集团的创办人。在我们这个大家庭里,有一位叫杨秀云的长者,今年80岁了。几个月前,她去医院看眼睛,医院大门口一项极其“简单”的进门流程——健康扫码,把她难住了。尚未习惯使用智能手机的她只能求助于女儿。女儿赶来,进门扫码、填写问卷、自助机取号、诊室门口扫码排号、检查报告再扫码自助领取……一切在年轻人眼里再方便不过的手续,对杨奶奶而言仿佛一座迈不过的高山。老人不禁叹息:“现在岁数大的人一个人出门,根本办不了事啊!”
回到公寓,杨奶奶下定决心要学用智能手机,不能让社会“抛弃”。除了在养老公寓每周上手机课,她还向身边人请教。现在,她感受到了智能化生活时代的方便与美好。承载着老人与子女、与外界联系的手机,像个贴心的小宝贝,杨奶奶到哪都带着它。
杨奶奶说,不能改变自己变老的命运,但希望自己慢慢变老,更多享受有人性化的智能生活,更多融入智能生活时代。
今年2月中旬,应江苏省民政厅要求,九如城集团紧急征调40多名员工驰援武汉。在武汉奋战33天,照顾202位老人安全度过疫情危重阶段,帮助武汉两家养老机构建立起科学规范的防疫管理流程。
当时,在武汉市社会福利院,许多长者对智能手机不熟悉,在封院管理的特殊情况下,他们无法与家人充分联络,恐慌心理很严重。那种无奈与无助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
长者也曾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也曾经站在时代发展的最前沿。作为一名养老服务工作者,我内心深处非常希望时代进步能够顾及并有助于老年群体,让他们同样享受到新时代发展带来的便利。一定不能让长者辛苦一辈子,老了有“被抛弃”“被边缘化”的感觉。
我相信未来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像杨奶奶一样,积极融入互联网新生活。我也相信未来相关政策会更加充满温度和人性化,给老年人更多关怀与尊重。
微宇整理
甜蜜老年时光晒出来
■钟发贤甘肃兰州退休工人
我今年67岁,老伴张玉英65岁。以前的日常生活就是“三点一线”——送外孙女上学、去五泉山遛弯、在菜市场买菜。每天的日子非常规律,但不免有些枯燥。
一年多前,为方便联系,女儿给我俩换了智能手机。可是,新问题又来了:想打电话却找不到数字键盘、想看短信却经常误点链接……感觉还不如原来的老年机方便。有时候,想和老伙计、老姐妹们聊聊天,可在微信里翻半天也不知道该点击哪里。女儿、外孙女也会教我们,但常常没多久就忘了。
从今年10月底开始,社区举办“智学手机·乐享生活”——老年人智能手机学习活动,我们俩就一起报了名。怎么识别垃圾短信、如何发送微信语音视频、买菜看病怎么扫付款、如何刷健康码……有一位叫李秀梅的社工专门教我们。上课时,她每一个步骤都讲得很详细,既有展示课件,还把资料打印出来给我们。前前后后上了5节课,我们100多位老人都学得很认真,还记笔记。
经过这次培训,我们俩现在已经能比较熟练地使用智能手机了。以前出门不想拿手机,一是不会用,二是怕丢;现在,我们买东西会用手机支付,爬山时拍风景,再也不把手机当累赘。
过去觉得人老了、退休了,就慢慢与社会脱节,好多事不了解,好多人不知道。如今,我们下载了新闻软件,学会了使用搜索引擎,真正做到了“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遇到没听说的人和事,就搜一搜、查一查,感觉很方便。
我们俩身体不太好,经常要跑医院。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每次去医院都要扫健康码。现在,我们人还没到医院,就提前在微信里把健康码找出来了。前不久,我们坐火车回了一趟武威老家。看到我们自如展示健康码,旁边人都很惊讶。
从前,我们连前置后置摄像头都不知道怎么调换,现在我们懂得了拍照要考虑光线、景别、构图。在老师们手把手指导下,我们还学会了“晒”视频。我写的字、她炒的菜,常常会传到快手上,很多人给我们点赞,最多的将近300个哩!往后,我们要把甜蜜的日子常常晒一晒,老年生活就是得自找有乐、自得其乐!
本报记者付文整理
老人离不开信息科技
■陈仲兵上海公司白领
老妈如今88岁了。她老人家最喜欢拍照,不是拍别人,而是被别人拍。智能手机出来后,每次我回老家,她总要我给她拍照片、录视频,然后一起欣赏,饶有兴趣地评价一番。平时,我们分处沪渝两地,相距遥远,每隔一些日子,我们都要微信视频聊天。她耳朵不好,听不清我的话,但就是喜欢看着我、儿媳妇和孙子,乐呵呵地自顾自说话,还会兴致勃勃地跟周围老人说,我上海的儿子和我又视频聊天啦。
从老妈身上可以看出,老年人与年轻人一样,同样离不开信息科技。智能手机拉近了他们与远方子女的距离,带给他们不可替代的快乐和满足。家庭中的子女或孙子女辈,应当主动帮助他们掌握相关使用方法,不要遗忘他们。
再说说岳父母。岳父退休之前是贵州毕节地区一所中学的校长,德高望重。平时,两位老人也喜欢与我们视频通话,了解彼此的生活状况,彼此关心激励加油。还有远在首都、与我如同家人一般的大学老师望公。他是上世纪80年代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学者,如今退休20多年了,仍活跃在农业科技一线。对于如何让科技帮助老人生活得更健康、更方便、更有趣,他的观点是:一方面要鼓励有条件的老年人学习新科技;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更多没有条件的老年人,政府要保护他们的权益。
微宇整理
习惯走老路显然已落后
■邵兴国辽宁沈阳
退休翻译
我退休在家好多年了,每天在电脑前浏览新闻、去菜市场买菜、帮着带带孙辈、遛遛狗,退休生活简单平静。以前从没想过,像我这样的老人终有一天也成了社会智能服务系统的应用者。
从广州看儿子坐飞机回沈阳,我原本不让孩子送的,这样做是为了不给孩子们添麻烦,心里也觉得没必要。我年轻的时候外派伊拉克那么多年,独自出行没问题。可孩子们不同意,坚持要送,说是现在的机场办理登机是自助的了。果然,值机柜台没有了工作人员,一排排自助机忙着打印票据。在儿子的帮助下办好值机,托运了行李,但这样便捷的值机方式却让我无所适从,不禁感叹真是要被科技抛弃了!
其实在家也一样,女儿充当了我们老两口的信息化代理人,网上购物、网约打车、社保登记,一一代为办妥。我对着自己的智能手机,常常一脸茫然,除了微信和打电话,我不会用其他功能。我是上世纪60年代的大学生,昔日的天之骄子如今也不能幸免地感受到智能化带来的束缚和困惑。
个人觉得,老年人之所以被科技发展和智能化的进程边缘化,也有自身的原因,一是习惯走老路的惯性,接受新鲜事物比较被动;二是惰性,认为自己已步入晚年,求安逸,不愿花精力在学习上;三是依赖性,依赖儿女操办大小事宜。要想不被智能社会边缘化,不能只靠国家的政策,老年人也要积极学习新事物,克服上面说的“三性”困难,跨越数字鸿沟,享受智能科技社会带给我们的红利。
侯昕整理
跨越“数字鸿沟”享幸福
■陈希国吉林长春退休公务员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眼下,我与老伴儿都步入古稀之年,身体状况大体还好,可以自由活动,出入自如。但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的头脑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比如外出购物、就医、办事儿都是数字化、智能化,这就给我们这些老年人增加了障碍,眼前多了一道“数字鸿沟”。
前些天,老伴儿心脏出了点儿状况,需要去长春住院。医院办公如今大多智能化了,这可给老伴儿给难住了。她的手机只能接打电话,没有其他功能。我一想,干脆派我们的三女儿带着智能手机陪她去住院,直至结算出院。还有一次,我与老伴儿逛夜市,老伴遇到一件想买的东西,可没有带手机,又没带现金,幸亏我带了手机,当时扫码付了款。老伴儿非常高兴,说智能化就是好。
我们的经历说明社会需要数字化,老年人更需要数字化,只有数字化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年轻人应该帮助老年人学习数字化知识,辅助老年人适应数字化生活,协助老年人克服数字化的困难。作为老年人,也应该在实践中学习,不断摸索、刻苦钻研,努力掌握数字化的知识和技能,为智能生活奠定基础。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切实解决关于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要求在各类生活场景中,必须保留老年人熟悉的传统服务方式,否则数字服务就缺失了温度。我们的社会要在智能时代快节奏生活的同时,不忘给予慢节奏生活的老人群体多一些体谅,让科技的便利惠及每个人。
做永不掉队的老年人
■谭以祠江西南康谭邦村村民
我是1942年出生的农村老人,也是一名退伍老兵。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化服务得到了广泛应用,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前些年有人说,以后不需要去银行,更不用支取现金了,微信、支付宝就可以直接支付款项。对此,我当时认为是天方夜谭,是绝不可能的。现如今这已成为现实,通过学习和反复操作,现在我也能应用自如。去商场、超市不再带现金,购买蔬菜、肉类、日用品都是扫码支付,还会“淘宝”选购药品,平时外出已经习惯出示健康码。如今,我们村就连红白喜事的礼金也是通过微信、支付宝发红包或转账。触网后的生活方便又轻松。
我的兴趣爱好比较广泛,每天上网实时浏览时事政治、军事动态、疫情防控、文化娱乐、旅游摄影和老年生活信息。我还学会了通过12306网站预订火车票,先登录网站查询高铁车次,再查看到站、经停时间、价格等信息,选好后就可以网络支付买票。乘车时,身份证验证通过就可以上车,连取票的环节都省去了。村里老年协会的活动隔一段时间就会在网上直播,老战友、老伙计们平日在微信里联系得更紧密了。几年的上网生活使我深深感受到了网络时代的优越性、先进性。
我们年纪大的人,只要坚持多学习、多实践,没有学不会的。让我们紧跟时代步伐,做永不掉队的老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