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12月底我国首款新冠病毒疫苗附条件上市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接种工作。其中,重点人群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正有序推进。
当前全民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进度如何?为什么要覆盖更多人群?疫苗的安全性有没有保证?出现不良反应怎么办?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疫苗接种情况怎么样?
——多款疫苗附条件上市现已接种7495.6万剂次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我国快速部署了多条技术路线研发疫苗。目前,已有5款疫苗获批附条件上市或是获准紧急使用,包括3款灭活疫苗、1款腺病毒载体疫苗和1款重组蛋白疫苗。疫苗接种按照重点人群、高危人群和其他人群依序推进。
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显示:截至3月14日,全国各地共接种新冠病毒疫苗6498万人次;截至3月20日24时,累计报告接种已达7495.6万剂次。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新增接种人数近1000万。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军志介绍,灭活疫苗的成分和天然的病毒结构最为接近,比较稳定,运输方便,通常免疫应答也比较强,一般采用两针免疫,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腺病毒载体疫苗制备工艺相对比较简单,成本较低,是在我国原有的5型腺病毒埃博拉疫苗基础上研发成功的。该疫苗不仅能够有效诱导产生中和抗体,还能增强细胞免疫。采用的免疫程序是一针免疫,对一些特殊人群应急使用非常方便。
重组疫苗是通过基因工程的方式在工程细胞内表达纯化病原体抗原蛋白,然后制备成疫苗。有别于腺病毒载体疫苗和灭活疫苗,这是一种新技术路线研制的新冠病毒疫苗,安全性较高。
专家表示,我国新冠病毒疫苗可及性高,安全性也比较高,有接种意愿的公民均可实现接种,在国产疫苗安全性有保障的前提下,建议公众积极接种国产疫苗,建立起自身的免疫力和保护力。
为什么要尽快覆盖更多人群?
——我国疫苗的接种率仍然比较低应进一步加快接种形成免疫屏障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我国采取了果断有力的防控措施,成功遏制了疫情的进一步蔓延,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从全世界来看,各个主要国家都把接种疫苗作为最终战胜疫情的有效手段,都在全面推进接种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毛俊锋说。
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指出,目前全球的疫情仍然在持续流行,而我国疫苗的接种率仍然比较低,离较高的人群免疫保护水平还有很大距离。来自高流行地区的人员入境或者物品入境仍然有导致我国境内传播的风险,应进一步加快接种形成免疫屏障。
冯子健强调,即便是在高流行国家已经感染过或者已经接种过疫苗的人,也不能完全避免出现感染。“虽然发病风险会大大降低,但仍然有再感染的风险。入境以后如果防范不好也可能会导致在境内的传播。”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一级巡视员贺青华指出,由于我国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很多群众错误地认为疫情离自己很远,接种疫苗的紧迫性不是太强。贺青华呼吁,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流行,没有谁能够独善其身,而接种疫苗是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最有效的手段。
疫苗安全性如何保证?
——疫苗来源可查、去向可追有较为成熟的管控体系
新冠病毒疫苗究竟是否安全?这是公众对疫苗最关心的问题。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重点人群的接种工作正有序开展,高危人群(老年人、基础性疾病患者等)接种也在部分地区开始实施。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表示,在临床试验取得足够安全性、有效性数据以后,国家将大规模开展60岁以上老年人群的疫苗接种。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指出,当前影响公众接种意愿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我国疫情防控有力得当,部分群众认为感染风险较低,暂时不需要接种疫苗来增加保护力;二是由于新冠病毒疫苗属于新上市疫苗,部分群众希望能够看到更多关于疫苗使用效果的信息。大家非常关注安全性、有效性等方面的数据,考虑对疫苗有更多了解之后再接种。
李斌表示,预防新冠肺炎最好的办法就是接种疫苗。接种疫苗能够降低感染率、重症率和病亡率;同时,接种疫苗的人群越多,拥有免疫力的人就越多,这样就能够有效控制新冠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
“从疫苗使用效果来看,目前我国使用的新冠病毒疫苗均已按照规范开展了临床研究,获得了国家药监部门的批准,并通过严格检定后才能使用。”李斌说,在疫苗储存和运输过程中要求定时检测、记录温度,确保新冠病毒疫苗在储存、运输全过程中处于规定温度环境和运输的相关要求。“在接种过程中,我们加大了人员培训,要求医务人员严格执行‘三查七对一验证’的操作规程,通过规范的操作来充分保障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随着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的全面开展,接种的人群也在不断地增加,相信疫苗使用的效果会进一步显现,希望更多的群众积极参与预防接种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早日接种疫苗,我们一起来见证疫苗的保护效果。”
出现不良反应怎么办?
——现有数据显示疫苗安全性良好公众接种前应仔细阅读禁忌证
疫苗安全性有保障,那么,万一出现异常反应,应该如何应对?
对此,李斌表示,国家组织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对口负责接种点的医疗救治保障工作,派出有经验的急诊急救人员携带必要的医疗设备、药品等驻点保障,派出120急救车现场值班值守。对参与医疗救治的人员进行严格培训,确保发生疑似异常反应时能够及时识别、立即处置。畅通转诊渠道,建立救治绿色通道,全力组织救治。
贺青华指出,在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前,公众一定要跟医生报告自身情况。疫苗成分过敏、血管神经性水肿、呼吸困难、患有癫痫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有格林-巴利综合征病史及处于妊娠哺乳期的人群,不宜接种新冠病毒疫苗。
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介绍,疫苗对人体来说是一个外来的抗原,由于疫苗的特性及个体的差异,接种疫苗之后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总体较低。公众在接种疫苗前,一定要仔细阅读禁忌证,如果有既往病史、用药史,一定要跟接种医师如实反馈。目前新冠病毒疫苗与既往疫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类似,没有出现异常情况。
“现在我们监测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局部反应的表现是接种之后出现疼痛、红肿,有的会出现硬结,但是这些局部反应不需要处理就能自行痊愈。全身反应表现相对多的,有的是头痛、乏力,有的还会出现低热的情况。”王华庆说。
王华庆表示,我国对不良反应有严格细致的调查和诊断流程。接种者如果遇到疑似不良反应的情况,应该及时就医诊治。在诊疗过程中,临床医生如果怀疑是疫苗引起的,会形成报告。“如果报告上来的是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怀疑和疫苗有关,后续我们要对涉及的比较严重的疑似不良反应进行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对有些病例还要开展补充检查,要了解其接种史,了解整个疾病的发生情况,最后由专家组作出诊断。这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我们会对这些进行持续跟踪和评估。”
(本报记者张亚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