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

看过来!户外运动警惕失温症

2021-05-25 13:35:14 来源:光明网

5月22日,在甘肃景泰开赛的2021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中,172名选手参赛。当天13时左右,受突变极端天气影响,气温骤降,参赛人员出现身体不适、失温等情况,部分参赛人员失联,比赛当即停止。截至23日14时,共搜救接回参赛人员151人,21人遇难,8人轻伤。甘肃省委省政府已成立事件调查组,对事件原因进行进一步深入调查。本月初,云南昭通乌蒙山超级越野赛中,也有一名选手因失温症失去生命。

失温可以致命且易被人忽视,亟待引起公众的重视。为此,记者采访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医师分会常委兼重症医学专业主任委员陈尔真和国际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导师陈敏华,并根据采访内容和陈敏华提供的资料,整理了失温症相关科普知识,希望能尽可能避免因失温而失去生命的悲剧。

科普小贴士一:失温症主要是心血管系统受损

失温症指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从而造成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并产生一些寒战、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甚至最终造成死亡的病症。

陈尔真告诉记者:“低温暴露造成的失温症,其实之前一直有零星散发病例,在南方少见,在东北地区,进行单独的户外活动就有可能遭遇。失温症患者主要是心血管系统受损,通常身体其他脏器没有受到损害,如果及时被发现,进行现场复温、心肺复苏,送进医院进行医疗干预,有抢救成功的可能性,但这是生命和时间的赛跑。”

陈尔真说:“当地气温骤降,运动员多是轻装上阵,一旦暴露在低温环境下,人体产生的热量与环境发生交换,最初的表现是发冷、发抖,当体温下降到一定程度,就会逐步失去自我调节能力,出现抽搐、意识模糊,以至心脏骤停的情况。”

科普小贴士二:如何预防失温

陈敏华告诉记者,环境温度、湿度、风力,是失温最常见的三个直接原因,预防失温主要从这三方面考虑,注意不要让寒冷、大风和湿衣服三者同时出现。户外活动中,要合理安排行进路线及作息时间,避免长时间暴露于低温环境中。可以说,预防失温的关键是“勤快”,要做到热了脱、冷了加、湿了换,保持及时休息并补充热量,勤换保持身体干爽,做好相应的防风御寒措施,注意及时穿脱保暖衣服。

科普小贴士三:失温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一阶段轻度失温:体温从正常的37℃下降到34℃。在这个阶段,身体横纹肌出现颤抖,心跳速度变得很快,呼吸频率明显变高,还会出现尿频以及行动迟缓、步伐失衡等症状。

二阶段中度失温:体温下降至29℃。当失温到达第二阶段的时候,身体肌肉不再抖动,而思维会变得恍惚,头脑变得比较昏沉,产生幻听的症状,并且会发生视力、语言障碍。另外,由于皮肤感受器出现反常现象,还会感觉自己很热。

三阶段严重失温:体温继续下降至22℃。到了这个阶段,生命处于垂危状态,开始陷入昏迷状态,对疼痛没有反应,呼吸频率和心率大幅度减缓,出现低血压,心脏可能出现心室纤颤。

四阶段致命阶段:体温降到22℃以下。当失温达到这一终末阶段的时候,就会出现肌肉僵硬、心跳和呼吸变得微弱不易发现,很容易出现心室纤颤,生命随时会终结。

科普小贴士四:失温如何急救

如遇到失温,要让患者离开湿冷和有风的环境,做好保暖,减缓或停止体温继续下降,并想办法给患者补充热量,包括食物和外部热量,设法提高体温。

在轻度和中度失温阶段,低温患者还可以凭借自身热量来予以改善,因此救治相对简单:

1.脱下湿冷衣物,穿上干衣物并离开有风的湿冷环境;

2.如果可以吃东西,应尽快吃点温热含糖的食物;

3.在腋窝、颈部和腹沟处放置用衣物包裹的热水袋或者平卧往睡袋里放暖水袋,也可以用施救者体温传导的方式。

4.意识模糊、状态比较严重者,采用40℃温水浸泡的方式进行复温。

在重度失温阶段,失温患者自身已经很难产生热量,更多的是需要外界力量的帮助,除了以上处理方式外,在必要的情况下还需要对患者使用心肺复苏进行急救。但由于对中度以上失温的救治非常复杂,且不一定有效,因此需要极端谨慎:

1.将患者全身包裹在保温层(睡袋、衣物等)中间即用“三明治”包裹法,然后立即送医院抢救,非必要不建议现场回温。重度失温患者在野外无法复温到正常状态,复温只能拖延死亡,必须立即转到医院进行体内复温,例如通过静注、利用呼吸机加热胸腔。

2.因为此时患者呼吸比较微弱,很多情况下需要采用人工呼吸进行辅助通气(此时人工呼吸也是一种提供热量的方式)。

(本报记者宋喜群颜维琦曾毅王冰雅本报通讯员张琳)

(责任编辑:贾瑞)